毛主席论教育革命一九二七年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农村里地主势力一倒,农民的文化运动便开始了。试看农民一向痛恶学校,如今却在努力办夜学。……乡村小学校的教材,完全说些城里的东西,不合农村的需要。小学教师对待农民的态度又非常之不好,不但不是农民的帮助者,反而变成了农民所讨厌的人。故农民宁欢迎私塾(他们叫“汉学”),不欢迎学校(他们叫“洋学”),宁欢迎私塾老师,不欢迎小学教员。如今他们却大办其夜学,名之曰农民学校。有些已经举办,有些正在筹备,平均每乡有一所。他们非常热心开办这种学校,认为这样的学校才是他们自己的。……农民运动发展的结果,农民的文化程度迅速地提高了。不久的时间内,全省当有几万所学校在乡村中涌出来,不若知识阶级和所谓“教育家”者流,空唤“普及教育”,唤来唤去还是一句废话。《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九二七年三月。一九二九年教授法:1、启发式(废止注入式),2、由近及远;3、由浅入深;4、说话通俗化;5、说话要明白;6、说话要有趣味;7、以姿势助说话;8、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9、要提纲;10、干部班要用讨论式。《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一九三六年一个军事学校,最重要的问题,是选择校长教员和规定教育方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进学校机会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一九三七年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的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为陕北公学成立与开学纪念题词,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三日。一九三九年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五四运动》,一九三九年五月。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三者是造成一个抗日的革命的军人所不可缺的。抗大的职员、教员、学生,都是根据这三者去进行教育,从事学习的。《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六日。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在模范青年发奖人会上的讲话,见一九三九年六月八日《新中华报》。抗大以及一切由知识分子所组成的军政学校及教导队之办理方针,应当如下:(一)把知识青年训练成为无产阶级的战士或同情者,把他们训练成为八路军的干部,确是一个艰苦的工作。我们应努力转变他们的思想,注意于领导他们思想转变的过程,用适当的方式组织学生中的思想上的争论与辩论,实际上这样的学校一定有资产阶级思想与无产阶级思想的斗争。(二)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环,课目不宜过多,阶级教育、党的教育与工作必须大大加强。抗大不是统一战线学校,而是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干部学校。(三)教育知识青年的原则是:l、教育他们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2、教育他们有纪律性、组织性,反对组织上的无政府主义与自由主义;3、教育他们决心深入下层实际工作,反对轻视实际工作经验;4、教育他们接近工农,决心为工农服务,反对看不起工农的意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整理抗大问题的指示》,一九三九年七月。现在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将来一面作战,一面生产,这就是抗大的作风,足以战胜任何敌人的。给抗大的题词,一九三九年。带着新鲜血液与朝气加入革命队伍的青年们,无论他们是共产党员或非党员,都是可贵的,没有他们,革命队伍就不能发展,革命就不能胜利。但青年同志的自然的缺点是缺乏经验,而革命经验是必须亲身参加革命斗争,从最下层工作做起,切实地不带一点虚伪地经过若干年之后,经验就属于没有经验的人们了。为安吴青训班二周年纪念题词,一九三九年十月。一九四〇年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是非常亲热的两兄弟,它们结成文化上的反动同盟,反对中国的新文化。这类反动文化是替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服务的,是应该被打倒的东西。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新民主
毛主席论教育革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