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艺术风格学读书笔记.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艺术风格学读书笔记沃尔夫林这本书就是研究艺术的风格。他要做的不是价值判断,而是风格分类。下面请欣赏关于艺术风格学读书笔记,希望你们喜欢! 我读的版本是1987年辽宁人民的老版。顾名思义,沃尔夫林这本书就是研究艺术的风格。他要做的不是价值判断,而是风格分类。而在风格分类的背后,他关注的其实是艺术家观察方式的变化,明确地说,是他们观察及创作所用的图式的变化。这也是风格分类的理据。在分析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艺术的区别时,沃尔夫林提出了五对概念,分别是线描和图绘、平面和纵深、封闭的形式和开放的形式、多样性的统一和同一性的统一、清晰性和模糊性。他考察了15世纪到17世纪的艺术史,从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绘画、建筑、雕塑形式中抽绎出五对概念,并说明了这些概念本身的流变以及它们与具体的艺术形式的对应关系。从治史上来说,沃尔夫林受到了进化论,黑格尔循环论的影响,同时多多少少也可以见出兰克的影响。“史学家不应该问‘这些作品是怎么影响我这个现代人的’,并用这个标准来评价它们的表现内容,而应当去认识这个时代有什么样的形式可供选择。这样就将得到一种根本不同的解释。”沃尔夫林并不单纯指出艺术形式的转变,而是把这种转变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联系起来,认为是一个时代中的民族在视觉上的才能,它的形式感对艺术形式产生了影响。沃尔夫林姑且把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在价值对比上悬搁起来,而对形式中的构图、明暗、色彩等诸要素间的紧张关系进行极为细致的分析。画家的个人风格体现在哪怕最小的一撮树丛、一根树枝中,形式感的全部要素都体现于此,这就要求我们进行细致的观察。线描和图绘西方绘画在16世纪是描画的,而到了17世纪则是图绘的。两者并不截然分立,16世纪的绘画中已经有图绘的倾向和形式上的突破,而17世纪也有许多描画的追求的例子。只是从16世纪到17世纪,从线描到图绘的视觉上的调整不可逆地发生了。线描风格是按线条观察事物的,图绘风格则是按块面观察的。具体地说,线描通过轮廓线明晰地勾勒出物体的的边界,坚实、清晰,给人以安全感,仿佛可以去触摸这些边界。沃尔夫林解释道:“用一条均匀清晰的线条来描摹一个形体仍然具有从物质上领会的成分。眼睛的作用同摸索物体的手的作用相似。”而图绘则仅仅植根于眼睛之中并且仅仅打动眼睛。可以理解为图绘风格中,受明暗的支配更加多,线条塑形的作用减弱了,而眼睛不再盯着线条而是注意画中那些小斑点,或沉浸在整个团块的运动、迷蒙的光晕中。不过沃尔夫林在这里给出从触觉到视觉的绘画变革似乎跳跃地较快。所谓的主观的观看态度,图绘风格绘画中的视觉形状“对眼睛来说看上去真实”,沃尔夫林是这么说的:不同的画所需要清晰地观察的距离是不同的。事物像霍尔拜因在肖像画里追求金匠的小装饰极为细致,而哈尔斯有时就把一个花边衣领画成一道白光。“除了眼睛在对整体作一总的观察中所得到的感觉以外他不想再增添什么。”所以观看一些图绘风格的画时,近距离观察已经没有什么意义,我们不必诉诸触觉,所画的物体与实物也没有什么比较的可能性了,“没有单独的哪一笔可以被确确实实地理解”,必须退到远处观察总体的运动感觉。眼睛的观察能力受到不同风格绘画的影响,也具备了用不同的方式去感知事物的能力。沃尔夫林把一些画题本身所具有“入画”的性质提取出来,也就是单个的形体被卷入到更大的范围中以营造一种全面运动的印象。我之前翻译的罗莎琳·克劳斯的文章里,她

艺术风格学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dwiirh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19-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