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别青铜器青铜器的器型独特、纹饰精美、铭文典雅,它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于一身。我国铜器种类繁多,喜欢收藏铜器自古有之,历代仿古作伪以牟取暴利。在今天“收藏热”日渐升温,铜器的价挌一路狂涨,境外的青铜器正在不断地回流,古玩收藏已经由一种业余爱好逐渐转变成为一项人们投资理财的庞大产业。而另一方面,受金钱的驱使,盗墓日渐猖獗,铜器造假、贩假明目张胆,古玩市场假货泛滥,使鉴定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铜器鉴定有很多老前辈都作研究和探讨,他们的经验对我们现今的鉴定工作仍然有效。故宫博物院的王文昶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对古董行当在长期鉴定铜器的实际工作中,形成的一整套经验归纳为:“先看型,后看花,拿到手里看底下;紧睁眼,慢开口;铭文要细查,锈斑、地子是关卡。”先看型,就是先看器物的造型,因不同时代所造的器物都有它时代特征。后看花,即观察花纹,每个时代都有它主要纹饰,与造型是相辅相成的。拿到手里看底下,即细看底下所留范线、铸疣、垫片、铸补和网纹等。紧睁眼,慢开口,即先看后说,经过分析后加以判断。铭文要细察,即铭文一般有固定方位,也有个别例外,有厚锈覆盖铭文而影响判断。锈斑、地子是关卡,是辨伪的关键,即铜器锈斑、底子是年久氧化而成,真锈分层次和有断面,地子有光译,假锈则相反。铸花上窄下宽,留有范瘤及碎裂纹者必真,同样,铸造铭纹有范痕,原来的氧化层未动者必为真器。相反,有假锈、假地、缺少氧化层或破坏者,就是假器。这些对我们今天鉴定铜器的真伪仍然有着很大参考价值。 铜器修复专家也参与鉴定工作。现在铜器修复、复制人员从事铜器鉴定的南有王金潮、北有贾文忠。这俩位在长期工作中,“修复成就了鉴定的眼力,同时鉴定亦提升了修复的水平”,成为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具实战经验的专家。南京博物院的王金潮先生从事文物修复、复制的工作四十余年,结合实验考古学的方法,对中国青铜器在铸造工艺特点、适用状况及历史发展阶段做了较系统的研究,为中国青铜器的鉴定提出了明确可靠的依据。他通过试验提出“曾侯乙尊盘镂空钸件为中空泥范铸造”的论点;并用古代工艺技术成功复制中的司母戊鼎(图1)而闻名于世。他认为铜器鉴定方法很多,各有侧重不同。新的研究成果很快地被仿伪者所利用,唯古代工艺技术至今还没有人伪。正因为古今制作工艺不同,使用此方法鉴定铜器,使许多仿伪品都栽在他的眼下。中国农业博物馆的贾文忠先生出生在文物修复世家,其父贾玉波是清朝著名的铜器修复行业“古铜张”的再传弟子,他参与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民间寻宝,非常了解目前市场上铜器的造假的情况,指出当前造假方法屈出不穷,并动用了高科技手段,让很多专家都难断是非。有些仿品是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仿制的,专家对专家,其两者的高度也在不时交换,就看谁更高一筹。原来仿制不出来的红斑绿锈、蓝锈、水锈,现在都能做。甚至连红斑绿锈中的结晶也能做得相当逼真。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假的终究是假的,总有露出破绽的地方,看得多了,仔细观察就明白。在铜器辨伪工作中要善于多观察、多比较,善于总结经验与规律,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鉴识能力 铜器鉴定要与时俱进。我国的铜器鉴定专家有王文昶、程长新、马承源、陈佩芬、杜迺松等均对铜器鉴定与辨伪的基本方法均做过总结,是长期实践的成果。其了解、掌握这些方法对鉴定铜器的真伪必有所裨益。当今造假技术
青铜器鉴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