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战胜袁绍后,着力招纳贤士,抑制士族势力的发展,网罗社会下层人才。AD210,曹操颁布《求贤令》。“名扬仄陋,唯才是举”。征召那些不齿名教而有治国之术的人才,招揽不少有政治、军事才能的人到他麾下。曹操死后,其子曹丕采纳了陈群的建议,将“唯才是举”方针制度化。行九品官人之法,择贤而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郡的中正。负责察访疏散在外的本郡人士。评列九品。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这便是“九品中正制”。其创立之初,评论人物的标准是家世、才能、道德三者并重。因此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后来家世越来越重要,九品中正制逐渐变为巩固门阀统治的工具。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到魏晋时期,由于大小中正官均被士族把持,九品中正制成为保证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出现了门阀世族袭断政权的格局。二寒人掌机要南北朝时期,寒人地位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中之一便是“寒人掌机要”。从刘宋开始,多用寒门庶族出身的人担任中枢舍人,掌管奏章,传宜诏令。三典签南北朝时期,寒人地位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中之一便是寒人出任地方典签,从刘宋开始,提高府州传递之书的小吏——典签的地位。使其往来于朝廷与州府之间,以进一步控制地方,由此出现了“惟国有签帅,不闻有刺史”的状况。四北魏孝文帝改革A改革背景①北魏实行民族歧视和阶级压迫的政策,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各族人民起义连绵不断,直接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定。民族与阶级矛盾②宗主督护制的实施,使得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大量庇荫人口,直接影响北魏政府的赋税收入。土地兼并③北魏统治集团中的旧势力贵族,主张改革的拓跋贵族,以及投靠北魏的汉族地主间矛盾不断加深,政治派别之争④北魏政府不重视农业,任凭土地荒芜,致使人口大量流失,经济十分萧条,社会生产的严重倒退加剧了北魏政治危机。经济衰退B改革过程及内容①改革分两期进行,AD484起为第一期,冯太后任用李冲等人,主要进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AD494,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第二期改革,着重改革拓跋部人地生活习俗。②两期改革具体内容有:整顿吏治。AD484,参照魏晋官制定官员品阶,同时加大对官员考察力度AD485推行均田制以保证国家收入,AD486,颁行租调制。均田制与租调制的推行,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恢复。同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负担,稳定了政府收入。AD486,北魏废黜督护制,设立三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AD494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拓跋氏部,将国家体制、思想文化方面全面接受汉族制度及文化传统。C改革的影响孝文帝改革极大地提高了鲜卑族的文明程度,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建立,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融合的进程,使胡族由游牧经济或半耕半牧转变为以农业经济为主,改革也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北魏国力强盛,“百姓殷阜,年登俗乐”,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五隋朝统一的条件及意义西晋末年以来,南北朝长期分裂的主要原因是尖锐的民族矛盾,北朝时期,鲜卑贵族的门阀化、各族人民杂居共处,患难与共,促进民族的融合,汉族杨氏代周后。象征民族矛盾的鲜卑政权已灭亡。南北统一的条件开始成熟,长期以来,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隋唐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奠定了基础。隋唐初年,挫败了入掠、河西及弘化、上郡、延安(今陕西北部)的突厥军,在突厥可汗沙钵略归附隋朝,北方获得安定。隋朝的统一,使中国结束了漫长的分裂局面,它融合了各民族政治制度的优点,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合理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六二王八司马事件永贞元年(AD805)唐顺宗即位。任用王伾。王叔文等人着手进行革新。矛头直指宦官集团,朝廷宣布罢宫市和五坊小儿。停19名宦官的俸钱,停盐铁使月进钱及地方官进俸。任朝臣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节度使。韩泰为行军司马。以此削弱宦官兵权。宦官首脑俱文珍勾结藩镇,幽禁顺宗,拥三太子李沌,革新失败。王叔文贬官后被赐死。王伾贬官后病死,参与革新的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八人均被贬为外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七唐玄宗的统治措施延和元年(AD712)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他在政治上重用贤才。裁汰冗吏,巩固发展了李唐政权。同时精简官僚机构。对官吏循名责实,对地方官加强监督,吏治逐渐趋向清明。在经济上大力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改变食封制度,使封户的租调由朝廷统一征收和发放。还令伪妄僧尼还俗。不准兴修佛寺。提高朝廷控制经济的能力。文化方面,唐玄宗在东、西二京设置集贤院。开元年间,由于玄宗从政治、经济各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经济逐渐繁荣,国力逐渐强盛。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与阶级矛盾均有缓解,政权稳定。史称“开元盛世”。八甘露之变AD831宰相宋申锡谋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从三国开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