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看到的前面这条“间株杨柳间株桃”的游览长堤就是白堤。当我们的游船驶到这里,西湖最秀丽的风光就呈现在大家面前了。瞧!堤上两边呢各有一行杨柳、碧桃,特别是在春天,柳丝泛绿,桃花嫣红,一片桃红柳绿的景色,游人到此,如临仙境。……大家再看,白堤中间的这座桥叫锦带桥,以前是座木桥,名叫“涵碧桥”,如今更名为石拱桥。(钱钧《杭州西湖》)②出碑亭,迎面的石阶层层叠叠。南京人说中山陵的台阶就像是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所以来这儿游览的客人常常要问:中山陵究竟有多少级台阶呢?各位朋友,大家也不妨数数看,怎么样?(文朋陵等《中山陵》)上述两个例中划线的部分,都是现场导引语,这些导引语的使用,使此情此境、此时此刻、此地此人的游览现场特征更加突出,既有对旅游者的引导与提醒作用,又使导游词呈现出十分鲜明的现场性。,就是附着在导游词中的具有指示作用或指导导游人员现场操作作用的说明用语。请看两个例子:①大家知道我国第三条大江珠江的源头在哪里吗?眼前这条玉带似的南盘江,就是“南国母亲河”珠江的源头,发源于云南曲靖的马雄山。珠江源仅仅是睢雄洞的一个小龙潭,看来发展壮大的事物都有其稚嫩的童年。……(视情况可讲“阴阳之道”,讲江上的我国第一座超百米大跨径石拱桥—长虹桥,讲沿江胜景等)(李威宏《石林、撒尼人、火把节—石林一日游导游词》)②(“避秦疑无地,到此别有天”题刻旁。先跟客人开玩笑)这是石林最危险的地方,请大家一定轻手轻脚,屏住呼吸,不然石头就会掉下来。(自己站在巨石下“引渡”客人通过后)各位现在可以放心了。其实它在这儿已经“定居”300万年了,经历了无数次天打雷、大地震的考验,不会掉下来的。(李威宏《石林、撒尼人、火把节—石林一日游导游词》)上面例子中划线的部分,就是现场操作提示语,有指导导游人员进行操作的建议,也有提示游览地点的说明,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就是根据旅游者思路的设问和直接提向旅游者的设问。主要表达方式是“来到(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大家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刚才有位朋友问……”“这位朋友问……”等等,再请看连个例子:①讲到这里,我看到有的朋友已经在仔细观察,或许大家马上就会问:这座桥根本没断,为什么要取名“断桥”呢?……(钱钧《杭州西湖》)②哦,对了!望着这波光粼粼的一湖碧水,刚才有朋友问,西湖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纯净?这就要从西湖的成因讲起……(钱钧《杭州西湖》)上面两个例子中划线的部分,就是顺着旅游者思路进行的提问,这种问题,要点并不再“问”,而在于集中旅游者的注意力,收扰旅游者的思路,使导游讲解有效进行。上面的这些摘录的导游词都从不同的角度显示了自己的鲜明的现场性,令我们产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音量随语境、内容变换音量是指说话时声音的高低强弱程度。导游人员在导游讲解或同游客对话时,要善于控制自己声音的强弱,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既有时需要高一些,而另一些时候又需要低一些。一般说来,导游人员在控制声音强弱时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 根据游客人数的多少和导游地点的周边环境来调节音量。游客人数多时,导游人员应适当调高音量,反之则适当调低音量,音量大小应以每位游客都能听清为宜。为了使每位游客都能听清,除导游人员音量掌握适度之外,导游人员所站的位置也很重要。导游人员应面向游客,站在半弧形游客的圆心位置上,这样导游人员的声音可直达每位游客。导游地点的周边环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室内还是室外,二是环境嘈杂还是相对宁静。在室外或嘈杂的环境中,导游人员的声音应适当放大,反之在室内或环境宁静的地方,声音可适当放低一些。第二, 根据导游讲解和言谈的内容来调节音量。对于一些重要的内容,关键性词语或要予以强调的信息,导游人员要加重音量,以加深游客对这些信息的印象、感受和理解。有时,为了强调,除了加重音量外,还要拖长音节或一字一顿地慢慢说出。例如:①我背你去好吗?②我背你去好吗?③我背你去好吗?第一句的重音在“我”,语义为“不是别人背你,而是我”。第二句的重音在“背”,语义为“不是扶而是背”。第三句的重音在“好”,语义是在征询。一句话里,哪些音应该说得重些,情况不一,从语法角度讲,实词应比虚词重,谓语应比主语重,修饰语应比中心词重,各种表示引领、呼应、转折、递进、小结的词语也要说得重些。这种重读音节可称为语法重音。从表意角度讲,受说话环境与说话人的动机、情感及其他因素影响,即使是相同的句子,着重点不同,重音位置就不同。这种重音可称为语义重音。口语重音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语义重音上。当然,从效果上讲,也有重要的地方更适合轻读轻说的,轻读比重读更能表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这说明,重音不完全等于重读音节。●语调要能传情达意语调就是说话的腔调,具体是指说话时语音高低、升降、轻重的变化。表
导游讲解技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