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课程管理的思考幼儿园课程管理是指有关人员对幼儿园课程活动、课程文本、人员的管理。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管理模式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得以有效实施的组织保障。我园在园本课程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三个层面、五个阶段的课程操作模式;遵循了四个结合、三个转变的课程实施原则;实践了两个提高、四个加强的课程管理手段,由此,多角度、全方位地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课程管理模式,从管理机制上来保障了园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一、有效的课程操作模式——三个层面、五个阶段三个层面: 1、园级层面——负责规划幼儿园的整体课程框架,根据幼儿园课程发展远景与课程目标以及各年龄阶段学期目标确立课程框架与组织形式,以“主题活动”统领,教学活动支撑,体育活动保证,区域活动拓展,自主游戏丰富,环境资源渗透,保育工作兼顾,家长工作配合的课程框架与组织形式,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作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 2、年级组层面——根据幼儿园总的课程规划,结合大、中、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组内教师特长,以年级组为单位,具体研讨课程中的核心主题,并组织实践观摩和问题研讨等,着重解决课程落实过程中暴露出的共性问题,达到对课程动态管理的目的。 3、班级层面——班级教师结合班内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后,融入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教学风格,进一步拓展课程的内容,创新课程的开展形式,将课程计划分解在班务计划和月、周、日计划中,从而保证幼儿一日活动的有效性。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年级组审议:主题活动开展前,年级组集体对教材进行审议,结合本园实际以及本土文化,删减极少数不适合我园实际的内容,并调整主题目标(如农村孩子动手能力相对强些,语言表达能力相对弱些,与此相适应地提高或降低目标)使,主题目标落到我园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内,然后设计主题活动环境创设方案、讨论家庭、社区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要点,集体制定出一份主题活动计划。年级组内分教师设计好主题中的每个活动。第二个阶段——班际审议:班级开展主题活动之前,拿出第一次审议后的主题活动计划,结合班级实际,考虑幼儿已有经验,作适当调整,对主题中的每一个活动也同样作相应调整,并写出调整理由。第三个阶段——交流调整:年级组内交流主题活动方案实施进展及效果,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并调整活动方案。第四个阶段——小结反思:一个主题结束后,各班总结主题活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写出主题的反思调整,在年级组内交流,在此基础上,年级组找出共性问题,明确下阶段重点要解决的问题。第五个阶段——资料整理:在一学期主题活动全部结束后,将所有资料按规定的要求整理成主题课程文本资料,供其他年级组参考和创造性使用。二、有效的课程实施原则——四个结合、三个转变新《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因此,我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遵循了规范与创新相结合、统一与灵活相结合、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四个结合原则,进而实现了从静态到动态、从单一到多元、从预设到生成的三个转变。四个结合: 1、规范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刚开始构建园本课程的时候,教师们普遍习惯了服从的课程管理方式,对于开放、自主的课程模式显得不知所措。因此,我园在规范课程总的培养目标、课程时间安排比例等大框架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创造性地选择与使用教材,真正做到规范与创新相结合。 2、统一与灵活相结合的原则幼儿园要统一把握幼儿
关于幼儿园课程管理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