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创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重点和难点对本课教学重点的处理,教师可以做两种选择:一种是以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为教学重点。教材在前两个子目中分别叙述“创立”与“完善”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隋朝的历史任务是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度——废止过时的选官旧制(九品中正制),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回中央;开始突破门第的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但是隋朝不经常举行考试,录取的人不多,各科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尚未形成固定制度。唐朝的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扩充国学规模,扩大考生来源,增加考试科目,丰富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完成这些任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另一种是充分利用课文中提供的材料、“阅读分析”,把教学重心放在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影响上,并对科举制度进行具体、客观的评价。例如,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特性,使处于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本套教科书前面的内容中没有介绍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教师不必细致介绍这两个制度,但可以点明:魏晋以来,做高官的基本条件是: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要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的推荐。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不能做高官,选拔官吏的实权也没有控制在朝廷手中。科举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在于普通读书人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即所谓“怀牒自列于州县”,这样就扩大了选官的范围。选拔官吏的实权,也就转移到朝廷手中。重点剖析科举制的创立和逐渐完善(1)隋朝时废止过时的选官旧制(九品中正制),将选官、用人权从地方收回中央,开始突破门第的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拔。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但是隋朝不经常举行考试,录取的人不多,各科考试的内容和方法还不固定。(2)唐朝则继承发展了科举制度:扩充国学规模,扩大考生来源,增加考试科目,丰富了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所以说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人在完成这一任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像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武则天创造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等等。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特点,使处于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难点剖析科举制的形成(1)隋朝以前,用九品中正制选官,只看重门第而不看才干,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世世代代把持中央、地方重要官职的特殊阶层——士族。士族不学无术,是一群极端腐朽的寄生虫。但到西魏、北周时期,选用官吏已经不大注意门第了。(2)随着隋朝统一的封建中央集
七年级历史科举制的创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