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满天下”的精神。 陶行知一生奉行的格言是“爱满天下”。他把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切之爱化为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将自己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人民,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针对当时中国少数统治者垄断教育,人们无权利无机会接受教育的不合理现实,陶行知提出教育的途径应是广开门路,面向广大劳苦大众,让全社会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正因如此,他一生最大愿望就是“知识化成甘霖,使大地处处受到润泽;知识化成太阳……使所有民众都得到照耀”。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一位教育学家,陶行知不仅爱国爱民,而且对儿童充满了慈父般的爱。他认为儿童是人类的精华,未来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人类历史也将由他们继续创造和发展。所以教师热爱学生就要如同园丁爱护花木一样,依其特性,适当地给予肥料、水分、阳光,清除害虫,使其健康成长。他常说:“在我的世界,小孩和青年最大。”而他在行动上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在晓庄,在育才,在社会大学,处处显示出这种爱满天下的可贵精神。 (二)献身精神。忠诚教育事业,勇于为教育事业献身,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也是职业感情、职业行为的基础和职业道德的前提。陶行知把这种献身精神称为“教育的命脉”。他说:“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到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的这种不计个人名利和尊荣的职业观是难能可贵的。陶行知的献身教育的精神首先源于他的崇高理想和抱负。他所生活的年代,人们生活困苦不堪,广大民众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为此少年时代的陶行知就立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大志,留学归国后更是坚定地立下使全国民众都受到教育的宏愿,他把教育事业看成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兴衰强弱、的大事,认为“教育是人民解放、民族解放、人类解放的武器”,“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益于世的”。陶行知正是身体力行,怀着“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为中国教育探获出路”,“为整个民族的利益造就人才”的雄心壮志,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投入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上。其次,陶行知的献身精神源于他高度的责任心。他认准教育事业是可以救国救民,实现理想社会的大事,他先后拒绝高师校长、教育厅长职务,放弃大学教授的优厚待遇,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提倡和推行有利于民教育运动,创办了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为人民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充分体现了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德。(三)求真精神。陶行知一生追求真理,也教育人们去求真理,做真人。在主持育才学校工作时,他要求教师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敬业奉献敬业就是要求教师忠于职守。教师的敬业精神表现在教师奉献自己的一切力量去忠实地履行教师的神圣职责,去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奉献就是要不计个人得失,不计报酬,不计名利,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甘为春蚕叶丝尽,愿化红烛照人寰”。这种“红烛精神”和“春蚕精神”就是人们对教师献身教育事业高尚品德的比喻和赞美。孔子一生不耻下问,活到老,学到老,就是敬业精神。韩愈一生“焚膏油以继晷,恨兀兀以
学陶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