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dot见微知著《元春省亲》的细节揭示作为《红楼梦》中的重要情节发展部分,《元春省亲》这一部分象征着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时代的到来,展示着贾府的那种穷奢极欲。这一篇目是元春的正面出场,从本篇的种种细节中可看出贾府中的一种别扭。作为研究“红学”的小人物的我,将试图如同侦探探案般,在字里行间寻找蛛丝马迹,通过适当的推理,来揭示细节所体现的内涵。这一情节中浮华的背后,主人公们用泪水掩饰内心的空虚,这是众所周知的。而从本篇的文学类文本中可以找出体现风貌的细节。在游园后,元春将园中那些奢华之名一一予以修改,又命诸姊妹各拟一匾、一诗,宝玉为四匾各拟一首五律。这看上去没什么,姐姐对弟弟的格外栽培,殊不知以宝玉的才华作四首诗,可是让他想断肠的,而黛玉的才华得不到充份的展示,这就为下文中黛玉作诗敷衍,又替宝玉作诗埋下伏笔了,这先不提。待诸姊妹完诗后,“贾妃看毕,称赞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除了黛、钗外,迎、探、惜、纨亦各作一篇。在前文中,“迎、探、惜三人之中,要算探春又出于姊妹之上,然自忖亦难与薛、林争衡,只得勉强随众塞责而已。李纨也勉强凑成一律”,说明她们四人对自己的才华不如黛、钗是知道的,而元春对四人的才华也应知道,那么为什么还让她们来作呢?第一、族人与非族人迎、探、惜是族中姐妹,李纨是族妇,是同族之人;黛、钗是外族姐妹。同族中四人才能再低,没她们不行;外族二人才能再高,只有她们也不行。第二、考察姐妹才能借此机会,姐妹们最近的学习情况便可了解清楚。同时,也是一种才能高低不同的人,同台竞技的表现。第三、对比反衬内容这也是这一问题的最重要的原因。迎、探、惜、纨四人所作,皆是简单的对园林风景的赞颂以及对元春到来的歌颂,属于浅层次的;而黛、钗则不然。钗诗中除此之外,颈联“文风已著辰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一联则是对统治的歌颂,是粉饰太平的阿谀之辞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次归省出现了“祖跪孙,父跪女”的一幕,只有赤裸裸的君臣关系,何来“孝化”?只有“笑话”,不必多说。黛诗中颈联“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一联,也是阿谀之辞。如果只有这类文辞,不容易突出。而放在一堆不太阿谀的诗之中,就会很容易突出。迎、惜才华不高,这类诗不会写;探春的才华,这类诗完全写得出来,但为人耿直,这类诗极不情愿写;李纨居孀,这类诗不适合写;宝钗是个重视仕途经济的统治维护者,且又有才华,写得出来;黛玉虽然敷衍,但也要展现自己的才华,于是这么写。由此看出,本次省亲其实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有粉饰太平的目的。有证据吗?有,就在后文宝玉的诗中。诸姊妹作完,宝玉尚有二首未作完,自己再作一首,黛玉帮他“作弊”作一首,“宝玉打开一看,只觉此首比自己所做的三首高过十倍,真是喜出望外,遂忙恭楷呈上”,“贾妃看毕,喜之不尽,说:‘果然有进益了!’又指‘杏帘’一首为前三首之冠,遂改‘浣葛山庄’为‘稻香村’”。这一首便是黛玉所作,为何比前三首好呢?前三首宝玉所作的诗,都是对园中美丽景色的赞美,诗风清新秀丽,具有一种小资情调;而黛玉诗前三联也是写景,颈联内“稻花香”也是改名的原版,但是尾联笔锋一转:“盛世无饥馁,何需耕织忙。”好一句“盛世无饥馁”!粉饰太平得完全不合实际。下层百姓的生活,乌进孝是最清楚的:“从三月下雨起,接接连连直到八月,竟没有一连晴过五日。九月里的一场碗大的雹子,方近一千三百
见微知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