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经济圈,希望以这些地区的协调发展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但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发展而言,京津冀经济圈这个概念提出时间虽然比较早,但发展进程十分缓慢,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两个地区存在很大差距。毋庸置疑,虽然我们划定了三大经济圈,但由于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不同,京津冀经济圈始终在自己划定的怪圈中打转,十年之中稳步不前,本文通过比较长三角与京津冀,来简要解读京津冀发展缓慢的原因。关键词:长三角;京津冀;区域辐射;区域交通一、同等优越的京津冀 。长三角位于我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水上运输便利,地势低平,气候宜人,腹地广阔,同时面临东海与世界相连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京津冀都市圈位于我国华北、东北、西北三个地区的结合部,相当于东北亚经济圈日益活跃的中心地带,同时京津冀经济圈环绕渤海也为其经济的对外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地理位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不断的进行着经济体制改革,长三角与京津冀地区东部与北部的经济发展迅速,作为领头羊分别带动了周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北京奥运与上海世博更作为“中国21世纪初发展的双引擎”,对两个地区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在“京津冀”和“长三角”这个经济圈里,集中了近半数的全国经济百强,聚集着近百个产业园区,还有数千家巨人型企业。这些企业大多规模大、实力强、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并在之地。 。长三角与京津冀地区可谓是我国两大人才聚集地,京津冀地区211高校达29所,而长三角地区211高校也达到28所。两地人才资源可谓不相上下,共同为两地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二、京津冀地区发展的不足 。京津冀地区经济是以政府主导为中心。在区域经济发展合作中,相对于企业行为、民间资本力量对京津冀发展的影响,地方政府的指导力量明显处于强势地位。政府干预过多,没能充分发挥市场自发配置资源的作用,引起供需不合理,制约经济的发展。但长三角地区经济以市场为主导,在当前转型社会时期,市场和政府两股力量,应该是相辅相成,由市场为主导,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政府应当做的是充分发挥其强制性作用,通过制定市场各行业管理规则,严格把关市场进入,来完善市场体系。长三角地区合理的分配“看的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是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重叠、缺乏分工协作。在产业的基础设备构建中缺乏合理规划和张望未来的态度,导致一些重叠现象,特别是一些重大的交通设施建设,例如机场、港口等。这使得资源不能达到合理的优化配置,无法实现效用最大化。此外在分工协作方面北京、天津、河北地区各成一体,导致京津冀地区不光不能协作发展甚至造成相互竞争之势。同时京津冀地区没有形成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产业群和产业网络体系,各城镇地区没有起到良好的发展中介作用。但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龙头的经济一体化已经形成。2003年1至9月,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90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目前,已有16座城市被列入“长三角”都市圈。苏州:近水楼台,四沿布局;无锡:融入一体化,谋求新发展;南京:呼应上海,辐射周边;杭州:接轨上海,错位发展。“长三角”周边城市不约而同地把与上海的联动,共同
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