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翻译的一生——文学翻译家金隄教授
著名翻译家、天书《尤利西斯》的首位中文译者、乔学研究奠基人
一、生平
二、著作及其翻译成就
三、“等效翻译”理论
四、翻译赏析
一、生平
1921年出生于浙江吴兴县(今湖州市)南浔镇
金隄最早接触英语是在12岁上初中时,高中时他又学德语,以后还学了俄语、法语和日语。在大学三年级时,他就在英国诗人白英(Robert Payne)教授和沈从文的鼓励和支持下翻译沈从文的小说集,并以The Chinese Earth(《中国土地》)为名于1947年在英国出版,后于1982年在美国再版。
1945年大学毕业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助教,1947年兼研究生,获得英国著名文学家燕卜荪(William Empson)教授的指导。1949年初参加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不久调回北京中央军委机关任编译。1955年5月自部队转业,任英文杂志《中者。1957年调入南开大学外文系任教,“文革”中下放农村劳动。1976年到天津外国语学院任教,直到退休。曾担任中国译协理事、天津译协顾问。
2008年11月6日,著名翻译家,《尤利西斯》译者、乔学研究专家金隄先生在天津去世
金隄主要学术著作:On Translation (与尤金·奈达合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增订版,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6年);《等效翻译探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繁体字增订版,台北书林出版公司,1998年;简体字增订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Shamrock and Chopsticks(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1年);Literary Translation, Quest for Artistic Integrity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2003年)。
金隄主要译作:《中国土地——沈从文小说集》(中译英,与Robert Payne合作,伦敦Allen & Unwin, 1947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2年);《女主人》(俄译中,作家出版社,1956年);《绿光》(俄译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赵一曼传》(中译英,北京外文出版社,1960年);《神秘的微笑——赫胥黎中短篇小说集》(英译中,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尤利西斯》(选译本,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尤利西斯》(全译本,上卷,台湾九歌出版社,199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下卷,1996年;全书修订再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白居易《白马集》(伦敦Allen of Unwin, 1949年);《赵一曼传》(合译,北京外文出版社,1960年)
二、著作及其翻译成就
三、“等效翻译”理论
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金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翻译理论。早在1978年,他在《联合国文件翻译工作简报》上发表的《论翻译的准确性》一文中就初步表达了他的“等效翻译”思想。
他的翻译思想与美国的翻译理论家奈达很接近,他与奈达的相识,使他走上了中国传统译论和西方科学译论相结合的道路,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等效翻译理论。1982年出版的On Translation(《论翻译》)和1989年出版的《等效翻译探索》就是他在翻译理论研究上的成果。
金隄提出的等效翻译理论,是在总结我国传统译论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语言学、符号学、信息论等研究成果,并在自己长期的翻译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来的。等效论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方法,也为翻译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等效翻译不主张在翻译中简单地用忠实作为衡量译文的标准,认为忠实在表示“忠实的译文”的同时,也在指译者的态度,在概念上具有模糊性和不科学性。等效翻译明确提出了效果概念,即“翻译对接受者(听众或读者)的效果,应该与原文接受者的效果基本相同。”这是中国传统译论中从未有过的科学观点。在等效翻译中,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的直译和意译已经不成其为问题了,因为如果以等效为翻译原则,译者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效果上,而不是斤斤于直译或意译。金隄也曾明确表示自己在翻译时从来不考虑直译还是意译,唯一的考虑就是译文的效果。
金堤著书立说多年,自然对翻译有其独到见地,他曾说:“一个成功的翻译家必须既是学者又是作家。既尊重原文又使读者明白。翻译最忌讳的是不懂原文情况下的猜译。”1997年他荣获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终身成就奖)。2005年,爱尔兰翻译协会(ITIA)授予金隄教授荣誉会员称号。1986年获得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著作二等奖(《论翻译》)。
1988年获得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著作一等奖(《西方文学的一部奇书》)。
1994年1月获得台湾1993读书人最佳书奖(《尤利
翻译家金堤-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