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东坑 http://dk./ 2011-10-1009:36何谓“打工诗歌”?所谓“打工诗歌”,实际上它从属于“打工文学”,是一种以打工生活题材为基本内容的诗歌类型。国内最早完整地提出“打工文学”这一概念的是杨宏海,他认为:“‘打工文学’是指反映‘打工’这一群体生活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影视、剧作等各类文学体裁。广义上讲,打工文学既包括打工者自己的文学作品,也包括一些文人作家创作的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但如果要对打工文学做一个稍为严格的界定,那么我认为,所谓‘打工文学’主要是指由下层打工者自己创作的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其创作范围主要是在南中国沿海开放城市。”作为打工文学的代表,郑小琼的诗歌创作再现了后工业时代原生态的底层生活画面,呈现了城乡二元对立的时代背景下,农民工进城的艰辛历程,这是生存前沿真实的诗性记录。郑小琼以她的才华和勤奋裹挟着底层的辛酸和疼痛步入中国诗坛,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回溯郑小琼的诗歌创作历程,她的现实主义书写从黄麻岭开始启程,也是从她对自我的经历的内省中开始启程,因此她的诗歌具有后工业时代的突出特征,投影在她的诗文中,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厚重的底蕴和巨大的张力。郑小琼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曾沉重地谈起:“珠江三角洲有4万根以上断指,我常想,如果把它们都摆成一条直线会有多长,而我笔下瘦弱的文字却不能将任何一根断指接起来。”通过这段震撼人心的文字,我们可以联想到钉子、机台、铁、炉火、女工、加班等生活场景。可贵的是,郑小琼不只是将底层困境和打工生活的忙碌和辛酸简单地菜单似的罗列,而是将这些一般人看来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进行审视和思考,进而发酵成诗,真情实感地描绘出来,再现和升华了底层文学题材。这使她的诗歌具有一种深刻的洞见,并蕴含着疼痛。这种疼痛感正是当代诗歌中所缺乏的,郑小琼正用自己的创作填补了这一文化的空缺。郑小琼所描绘的疼痛,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的写照,这种疼痛带有强烈的时代特性,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从郑小琼的诗歌文本来看,它基本的外部状态是冷酷的,她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底层写作的独特的词汇和冰冷的意象世界,与此对应的是流水线下无情的工业符号与她的机器化大生产语境中,一个异乡人的内心焦虑和精神迷失。铁的意象与生存现实 郑小琼的打工诗歌记录了打工者的生存现实,语言平淡而有力,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情感的真挚性。她的诗歌,大多糅合了多种底层元素,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因素下的产物,她笔下的底层生活,既保留了中国传统乡村遗韵,又笼罩在工业文明的包围之中,真实地再现了打工者们的血泪生活。 对于底层创作的特点问题,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杨彬认为,一批作家不再仅仅展示底层生活的苦难,而是在描写他们苦难生活的过程中,充满人文关怀。杨氏只是说出了底层创作的一个特点,还有需要商榷的地方。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徐肖楠却认为,底层文学是在市场中国难以推陈出新的文学价值圈中产生的,它是市场中国诗性动力遇到困境的表现,它只不过是一波波市场中国不断表演的文学现象的一种,本质上与其之前的其它文学潮流没有什么不同。这个说法看似很有文学史的概括意味,实际上对于底层的生活状态并不熟知。如今底层文学开始走入读者视域,虽令人震撼的作品不多,但已经很能促人思考。文学,应该是一种具有深刻意味的形式,或许只字片语,但能触及心灵,便是对人们所处的环境最本质的精神表达。从美学的角度讲,打工诗歌一如概念中的“丑”,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不是因为它有多丑,而是因为这种“丑”已俨然一种最真实的美。对生命最本真的探讨和对底层生活最彻骨的描述,使打工诗歌以其原生态的特点,触及了读者的内心,或许这已经是诗歌深沉表达的另一种样式。 郑小琼的诗歌,充满着嘶哑和锋利的痛楚,又赤裸裸地写出底层人们生活的无奈和无可抗拒。事实上,真正深入人心的作品,往往正是因为作者用他们独特的视角,观察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告诉人们,这世界在他们眼里的真实。郑小琼的打工诗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岩浆般的爆发力,冲击着现实,也许这种对生命敏感而勇敢的表达,正是她作为出身“打工者”而声名大噪并被人们喜爱的最根本原因。换言之,或许读者不只是喜欢郑小琼诗歌中的遣词造句,而是热衷于这个曾劳动在一线的女子对生命的执着和对文学的炽热之情。 在郑小琼的笔下,铁、铁屑、锈质等意象,俯拾皆是,就像散落底层默默无闻的芸芸众生一样。这些背井离乡的苦难者,更多的只剩下悲伤,苍老和迷茫,最后就像被遗弃在露天废物场的铁屑碎料一样,被时代的洪流所抛弃。 时光之外,铁的锈质隐密生长 白炽灯下,我的青春似萧萧落木 散落似铁屑,片片坠地,满地斑驳 抬头看见,铁,在肉体里生长 仿佛背对我的荔枝林,有风摇曳 花草弄影,多少铁在图纸间老去 它们随着运货车远去的背影
郑小琼与黄麻岭及其打工诗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