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宗教与文学论文.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道教与李白诗歌关系学号:姓名:张一凡学院:影院关键词:道教李诗自然诗仙摘要:唐代大诗人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生崇尚道教,不论是他“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的少年时期,还是他奉诏入京,醉卧长安的壮年时期,以及他“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的晚年时期,都与道教有着理不清、剪不断的关系。他的一生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为追求理想与未来,在强烈的求知欲和深厚的宗教氛围中认识了道教;为了实现远大的抱负,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在时代的浪潮中熟悉了道教;为了疗愈痛苦的心灵,摆脱世俗和传统的束缚,他在诗歌的海洋中,完善了自己的道家思想。总之,道家思想渗透到他整个政治生命和艺术生命之中。在李白留有的近一千多首诗里,有一百多首是与神仙道教信仰有关的。纵观其一生,从“少怀大鹏之志”到“壮浸丹砂之术”“生写然之诗”,从结缘到浸淫,再到对道教糟粕批判,“飘逸”“豪迈”,李白可真谓仙游未曾歇。而李白重道,也是有史可考的:司马承帧赞其有“仙风道骨”;贺知章称其为“谪仙人”;杜甫酒中八仙歌写道李白时为“自称臣是酒中仙”······而历代歌咏李白的诗篇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将李白与“仙”联系起来。诗与仙本身不分,就说明道教与李白诗之间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关系。道教及李白简介:要说道教和李白诗的关系,就要先简单介绍一下道教和李白。道教简介: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创立于东汉时期,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起源:东汉晚期形成有组织的宗教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兴盛:隋唐至北宋,是道教的兴盛时期,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唐朝一度成为国教。李白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可以说,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李白终身学道,孜孜不倦炼丹、受篆,甚至“余常学道穷冥梦,梦中往往游仙山。”前人评李诗,有所谓“天马无羁,腾空行云”之说,又有“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阁,威风九苞,祥麟独角”之论。其实,李诗并非一味的如天人特立独行,无所依傍,而是有极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其中道教哲学便是影响并形成李诗思维范型和表现模式的不可忽略的文化动因。诗人以诗传精神,“诗仙”李白的道教思想极重,这一点在其诗歌中体现无遗。士生当以治国为任,李白“大鹏之志”(《大鹏赋》)包含着浓烈的道教思想;记灵丹砂之术的诗歌在其作品中占有重要一席;其作品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特色上都蕴含着道教精义。下面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此诗是诗人和道士同住匡山上,诗人访道士,道士未将其去处告人,致使诗人虽欲寻道士之迹而不可得,看他倚三松以思之而不可得,可见诗人欲见道士之殷切与不遇道士之惆怅。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

宗教与文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点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19-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