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民俗文化课程名称:民俗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生物工程姓名:王学军学号:41日期:2012-5-20陇南民俗文化关键词:陇南;乞巧节;面具舞;白马藏族;武都摘要:陇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既含南国之灵秀,有具北国之雄奇。陇南独特的民俗风情,深受游人青睐。白马藏族同胞最具特色的婚礼和盛大节日活动“池哥昼”(面具舞),场面庄重热烈,神秘的宗教气氛,充满浓郁的娱乐色彩,引人入胜;藏族同胞的“陆定意姿格”和敬山神舞蹈热烈、奔放,充满原始宗教的淳朴、神秘,令观者留连往返……陇南民俗文化颇多,具有独具特色的节日、建筑居住、特色饮食、服装等文化底蕴。节日乞巧节又称娘娘节,是指农历七月七日,由妇女们欢度的节日。甘肃各地都有这个习俗,而以陇南西和、礼县一带的乞巧节最有特色。它是以“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而兴起来的。为尊崇令人敬仰的“巧娘娘”(织女),同时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女儿们能像这位仙女一样心灵手巧,聪颖智慧,于是在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日子里祈巧。西和、礼县一带还举办情趣横生的“乞巧”游乐活动,整个活动分为“请仙”、“引水”、“乞巧”游乐等。采花节在藏民中又叫“女儿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采花节是一种很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它大致可分为“抢水”、“采花”和“祝福”三个部分构成,其中“采花”和“祝福”都与民族歌舞相结合。节日由“抢水”活动拉开序幕。节日第一天,人们便纷纷到附近的山上抢泉水。抢到水后,有的捧水痛饮,有的背回家用以洗发、净身。然后,各家的父母们把子女着意打扮一番,在自己的兄弟的陪同下,与其他姑娘们会合,在村民们的欢送下,向几十里外的“花儿”走去,一路上歌声不断。来到采花点刺儿坎以后,一边支锅造饭,一边将新的木刀、木箭、木斧等插起来,这是表示要保护他们崇敬的花神,让花神永远保佑家乡风调雨顺、人畜平安。采花开始后,姑娘、小伙们结伴而行,一边唱着山歌看美丽的山景,一边采摘各种艳丽的花朵,直到姑娘们鲜花满头。晚上,大家围着篝火,尽情地唱歌、跳舞,通宵达旦。第二天拂晓,采花姑娘和小伙们整理好头顶的花环,唱起《离别歌》,离开采花坪回村。当他们到离寨不远的博峪桥头时,早已守候在那儿的村民们便鸣竹欢迎。寨里由人们推选出的三名中年妇女歌手捧斟满美酒的小龙碗,边唱边向采花人敬献。采花姑娘接过酒,唱起酒歌儿。按风俗,三位敬酒妇女要在桥头用歌唱形式向姑娘们提出一些关于上山采花的问题,采花姑娘一一答上后,才放采花人过桥回寨。人们将采花姑娘们拥向打麦场上,大家手拉手,围成大圆圈,随着领头妇女摇起马铃声,跳起极富民族风格的圆圈舞,这就开始祝福活动。人们边舞边唱,企望吉祥。在这个节日里,采花姑娘们被视为吉祥幸福的使者。所以人们总喜欢在这一天将她们请到家里,姑娘们便在这些人家里跳舞唱歌,祝愿主人吉祥如意,幸福美满。面具舞。白马藏族同胞把最具特色的婚礼和盛大节庆祭祀活动时表演的面具舞称为“池哥昼”,也叫“神面舞”。“池哥”是白马人对“面具”的读音,“昼”译成汉语为跳,即跳“面具舞”的意思。这种面具舞被赋予了祈祷丰收、安宁、驱恶避邪的意思。白马藏族同胞“池哥昼”(面具舞),场面庄重热烈,既有神秘的宗教气氛,又充满浓郁的娱乐色彩,极具历史和民俗研究价值。神秘的面具舞无不诉说着白马人世世代代生活的艰辛,这些闪烁着民族精神的魂魄,
陇南民俗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