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之感悟复生小学姜文玲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环节,这个环节对所有课程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不同类型的课程有不同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作为任课教师只有掌握其所担任课程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更好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就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而言,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有如下几点粗浅的体会:一、“一课一得”的现实感受老子曰:“多则惑,少则得。”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更是如此,一堂课40分钟,如果知识容量过大,教师疲于走教案,容易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学生也会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缺少思考的时间,缺少内化的过程。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教育界已经提出了“一课一得”的教育理念,它多指上完一节课,或者是学完一篇课文,教师小结本次教学活动的内容之后,梳理出几个知识点,要学生牢记于心,这就是90年代的“一课一得”。教育界还说不清道不明其真正的含义。在课程改革的路上,“一课一得”时有听到,特别是课改进入到“深水区”时,它的呼声更是犹如红高粱似的红。但是90年代的那一套理解已经受到了老师们的质疑:“得”仅仅局限于知识点吗?这样未免有失偏颇吧。现在的老师们认为“读书比以前读得流畅,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英语发音更标准,数学计算更准确”,或者,“对于学习的兴趣比以前更浓厚了”等等,或许这才是比知识点更重要的“得”。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一课一得呢?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一堂课学生学习上有收获,能理解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掌握一种方法。这就是“一课一得”的真正含义。二、“一课一得”,做起来并不简单从行知先生的理念而言,“一课一得”似乎就是让学生在一节课中有一点收获即可,看似非常简单,但其实不然。“一课一得”中的”“一”并非数学概念上的准确数,而是“少而精”。“精”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学的归宿,可以说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教学的指挥棒,更是我们教学的方向。既然如此,真正让学生在课上习得这“一”就需要老师的智慧——懂得取舍。老师在教学中对教材、文本要非常熟稔。在认真解读文本后,根据对教材的解读,考虑学生的学情,大胆取舍,突出重点,这样“一课一得”才能真正落实课堂,学生也才能在你的课堂中习得“一得”。在执教《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时,基于本课的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以及它的语言特点,我是这样理解、处理教材的。《陶罐和铁罐》是三上第七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睦相处。本着这个原则,我设定了“能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陶罐的谦虚大度和铁罐的傲慢无礼,并且根据情境练习写提示语”这样的中心目标。尽最大可能做到一课一得,实现课堂的高效。事实告诉我们: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学情以及教材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否则“面面俱到”,就等于“面面不到”。所以,在每一节课中,教师要扎扎实实利用4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一课一得,学有所获,真正落实简约但不简单的课堂。三、自主探究,最终实现“一课一得”“一课一得”,需要让学生参与课堂,自主获取、积极探究。亲身体验习得之旅,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会学”、“乐学”,最终实现“一课一得”。在《陶罐和铁罐》的阅读教学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之感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