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菌类多糖 cc.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分子以糖苷键结合而成的天然大分子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织中。多糖具有合成高分子所没有的特殊生物活性,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之一。菌类多糖是指从真菌子实体、菌丝体、发酵液中分离出的,可以控制细胞分裂、分化,调节细胞生长、衰老的一类活性多糖。菌类多糖分结构多糖和活性多糖。真菌细胞壁中往往含有几丁质,为一类聚氨基葡萄糖,属于结构多糖;另一类活性多糖是由真菌菌丝体产生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菌类多糖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且无毒副作用,是目前最有开发前途的保健食品和药物新资源。有许多菌类多糖被用作保健食品的功能添加剂。多种菌类多糖在临床上也被广泛应用,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症和肿瘤的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在体外可直接杀死癌细胞,而对正常动物细胞无杀伤作用,这是菌类多糖与其它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相比具优势的地方之一。,大多数菌类多糖的抗肿瘤作用是作为生物反应调节剂,通过增强宿主免疫调节功能即宿主介导抗肿瘤活性来实现的。菌类多糖可通过多条途径、多个层面对免疫系统发挥调节作用。大量免疫实验证明,菌类多糖不仅能激活T、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Mª)和自然杀伤细胞(NK)等免疫细胞,还能活化补体,促进细胞因子的生成,对免疫系统发挥多方面的调节作用。,由于遗传因素或非遗传因素的作用,DNA在复制及转录过程中会发生差错,这些差错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不可修复的损伤,引起DNA结构上的改变,称为基因突变。突变是癌变的前提,但并非所有突变都会导致癌变,只有那些导致癌细胞产生恶性行为的突变才会引起癌变,但可以肯定,抑制突变的发生有利于癌症的预防。导致突变产生的非遗传因素很多,有化学因素,如苯并芘B(a)P、黄曲霉毒素、22氨基芴等;有物理因素,如X2射线、紫外线、核辐射等;有生物因素,如乙肝病毒、乳头状瘤病毒(HPV)、爱泼斯坦2巴尔病毒(EBV)等。大量研究表明,天然产物,尤其是膳食中含有多种抗突变成分,如茶叶提取物、活性多肽、姜黄色素、β2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中药提取物、芦笋汁、共轭亚油酸和多糖等。,随着化学分析方法和药理实验技术的长足发展,对天然药物降血糖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从中发现了多种疗效确实的活性成分,有的已阐明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与降血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为开发治疗糖尿病的新药探明了方向。已知天然产物中具有降血糖活性的物质有皂甙、萜类、多肽与氨基酸、多糖、黄酮、不饱和脂肪酸、生物碱、硫键化合物和苯丙素酚类等,其中多糖的品种最多,降血糖作用较强,极具开发前景。、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活性,起到保护生物膜和延缓衰老的作用。,菌类多糖还具有降血脂、抗辐射、抗溃疡和抗衰老等功能。具有降血脂功能的菌类多糖有香菇多糖、灰树花多糖、羊肚菌多糖、云芝多糖、木耳多糖、灵芝多糖和银耳多糖。具有抗辐射作用的菌类多糖有灵芝多糖和猴头多糖。具有抗溃疡作用的菌类多糖有猴头多糖和香菇多糖。具有抗衰老作用的菌类多糖有香菇多糖、虫草多糖、毛木耳多糖、灵芝多糖、猪苓多糖、云芝多糖和猴头菌多糖。

菌类多糖 c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fc1172
  • 文件大小205 KB
  • 时间2019-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