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调研报告“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苏州城——吴文化史第一小组关于苏州古城墙的调研报告【摘要】苏州城古称“姑苏”,来源于吴地古音。依据现存史料,我们可以推断原始的苏州城建于公元前514年。当时江南一带属于吴国疆域,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在今苏州地区筑城,称“阖闾大城”,也即原始的苏州城。从此之后的两千多年,苏州城的位置在阖闾大城的基础上再也没有变过,堪称世界城市史乃至人类文化上的奇迹。本文力求从苏州古城墙的历史渊源着手,结合其特殊的吴文化内涵与历史使命,分析其在当代社会的历史价值,并试图提出有效的保护建议。【关键词】苏州古城墙伍子胥相门遗址保护文化遗产苏州城作为闻名中外的文化名城,已经有约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伴随并见证这两千五百年沧桑巨变的,便是苏州的古城墙。时至今日,具有军事防卫功能的城墙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不过我们从那遗留的几段残垣中,依然可以感受它往昔的雄风英姿。一、苏州古城墙的历史渊源据《吴地记》载,阖闾城四周辟“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东有娄门、匠门,西有阊门、胥门,南有盘门、蛇门,北有齐门、平门,相传此八门的名称都是伍子胥所定。阊门位城西,对应八风中的飉风,又叫阊阖风。阊阖是传说中的天门,立阊门象征天门,通阊阖之风,取“天通阊阖风”之意,以克制西边的楚国,故阊门又称“破楚门”。这里“天门”源于“紫宫星象图”,是“象天”一例。为了接通阊阖之气,阊门建成楼阁状,高大巍峨,有诗道:“阊门势嵯峨,飞阁跨通波。越国与吴国虽地域、文化诸方面颇为相近,却是世仇。吴城南面的“盘、蛇”二门,用的是十二生肖的方位。越方位处“巳”位,即蛇位,故筑蛇门以朝越,蛇门上还制作了一条象征越国的木蛇,蛇头向着西北,象征越国臣服和朝拜吴国。吴国处于辰位,故在城南又设蟠门,城上刻木蟠龙,面向越国,象征吴国征服越国。后改名盘门。吴国北面还有一个敌国是齐国,所以在城北设齐门,涵义是征服齐定齐门挥师北上,终于打败齐门入城的。至于其他各门,似乎不具有上述几门的战略上的象征意义,但也是各有来历。匠门,因曾是各种手工工匠聚居之地而名。据传吴王阖闾曾命铸剑高手干将于此设炉铸剑,故又名干将门。后称“相门”是音转,古门在宋初被填塞。胥门,即姑胥门,因姑胥山得名。相传伍子胥宅在此,且后又悬头于此门,故称胥门。春秋时期筑起的苏州城只是土城,采用夹板筑土法建造。到了秦代,秦始皇为了削弱民间实力加强统治,下令拆毁诸多古城,苏州城也是其中之一。而这,也是苏州城历史上第一次遭到严重破坏。汉代苏州城经历了重修,在原有土基之上继续夯实堆高,基本恢复了原貌。又过了几百年时间,隋朝开皇十一年,杨素把苏州城搬迁到城西横山东麓,到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重新迁回旧城。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平定王郢之乱后,苏州刺史张搏重筑城墙。随着历史发展,军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传统的土城墙已经难以抵挡攻城武器的打击。于是,砖石城墙日益流行起来。五代后梁龙德二年,吴越王钱镠第四子钱元璙重修苏州城墙,改夯土为砖砌,高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内外有濠,这是苏州已知最早的砖城。南宋建炎四年金兵南侵,苏州城遭受很大破坏,城墙经多位知府修治,直到南宋绍定二年郡守李寿朋重建,苏州城方才完全恢复。宝祐二年,苏州知府赵汝历在苏州城墙上增置女墙,也就是城墙顶上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作用是在反击敌人来犯时,掩护守城士兵之用。有的垛口上部还有瞭望孔,可以瞭望来犯之敌。除了增设女墙,苏州城外还建造了许多瓮城。这是一种半圆形或方形的建筑,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设有箭楼、门闸等防御设施,使得城墙的防御力大为提高。南宋德佑元年元军入侵。因蒙古军队基本以骑兵为主,不喜筑城设防,所以下令拆除各地的城墙,苏州城墙遭到第二次毁灭性打击。元朝至正十一年,各地起兵反元,官府为抵抗起义军,又重修城墙,苏州城墙也得到了恢复,还加厚城墙、加深城濠。明初苏州城墙再次大规模修建。清康熙元年,巡抚韩世琦在原先城墙的基础上改筑,高二丈八尺,女墙高八尺。苏州砖头城墙及城楼,大多为清初所建,盘门、胥门等部分则为元末所建。这些后代增建的部分,很多成为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景观,它们也是苏州古城墙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民国期间,失修的苏州城墙不时出现坍塌,盘门至葑门段城墙、南童梓门附近城墙先后坍塌;金门两侧2处坍塌;阊门与胥门之间有18处城墙坍塌;学士街莲花巷底、天官坊陆家花园、高井头尤家花园等处附近有11处城墙坍塌等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苏州为抗日而构筑防御工事,沿城顶挖掘壕沟,加之以后在战火中有些地段城墙被炸成缺口,城墙受损较大。不过损毁之后,也有多处城墙得到了修复。 20世纪50年代后期,苏州城墙被拆除成为不完整的城墙。说它不完整,是因为苏州城墙并没有全部消失,它还保留下
城墙调研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