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概论结合实例,谈谈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民间文学的定义、起源、发展、创作主体等决定了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和表演性。集体性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是指民众的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它反映的是集体的愿望、集体的智慧。融会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主要表现在: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这种文学主要是在集体活动场合中产生的,有劳动歌谣、民歌和故事等。例如,十七世纪清代学者关于台湾高山族各原始公社的记载资料就充分证明了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在古代口头创作中的广泛存在。当时,他们约有二百多个以部落为单位的社,基本上处于原始狩猎后期和农耕初期。从记录的大量歌谣可以看出,集体捕鹿是他们当时的主要生产。人们集体出猎,集体分食,集体会宴,集体歌舞。调查报告中记载他们的口头歌谣活动是“挽手合围,歌唱跳舞”,“齐声歌呼”,“冬春捕鹿采薪,群歌相和”;“未婚时男女歌唱相合”,“歌无常曲,就见在景作曼声,一人歌,群拍手而和,……”男女老幼总是一唱百和,反复不倦,日夕不绝。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再由其他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一般来说通过这种形式产生的民间文学作品占大多数。往往是有的人先编出了故事梗概,另有别人添枝加叶,还有人把它改成韵文体的唱词,又有人给它配上曲调;这样就构成了民间传说、故事或民间说唱、小戏等作品。象安微涡河西岸流传的民间鼓词《牛丙起反》等捻军起义的段子,就是一百多年前一些擅长口头艺术的农民,根据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当地农民起义的时事编了故事、唱词和曲调流传下来的。个人创作集体流传这种形式往往是群众中的某个人或把前人的口头艺术继承下来,加以发展,或把群众中断片的素材及许多口头作品集中起来加以综合、概括,形成完整的口头艺术成品,传给群众,流布开去。如民间说书艺人的一些长篇名著《说岳》、《武松》、《杨家将》等,都是这种方式创作成功的。这种方式尽管已经带有比较明显的个人创作意识,但是,由于民间艺人在生活、思想和艺术等方面与广大人民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血肉联系,所以这些创作仍然显示出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口头性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特征。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如讲故事、讲笑话、唱山歌、破谜语等,无一不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所以,民间文学曾被称之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例如广西山歌中流产最广的刘三姐对山歌,有这样的歌词:“嘿…什么水面打跟斗嘿了了啰什么水面起高楼嘿了了啰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嘿..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诶·····”这些山歌充分体现了广西那边的口语特点。另外,有些民间故事、谚语等等也往往是通过说书艺人,以及街坊邻居之间的口口相传才流传下来的。变异性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指由于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所以它本身总是呈现出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民间文学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民间文学的变异主要有两种情况:因流传地域不同而变异各地域自然环境、季节气候、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各有差异;再加上不同的演述者各自的口
民间文学概论作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