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心得 35体验效用与决策效用峰终定律:记忆仅限于高峰和结尾,事件过程几乎对记忆没任何影响。似乎真的是这个样子呢,做一件事情,达到高峰,我们的喜悦油然而生这个巅峰的时刻很容易被记住,而最后结束的哪一点也很容易因为印象深刻嵌入回忆中。有了峰终定律,自然就容易忽视了过程,于是过程忽视就来了。这也跟长期的教育方式或思维方式相关,譬如我们做一件事情总是先定下目标然后如何做,而过程或过于急躁而没达成目标让我们灰心丧气,把其埋藏在记忆深处不愿意触碰;或因过程很顺一步达成目标,这个时候过程中的欢愉又被目标的欢愉所替代。结论:记忆并不总是靠谱的. 36人生如戏比起人生,更在意结局?旅行是为了储藏记忆甚至忙于拍照而忘了思考? 试图通过存储的记忆来评估旅行。 37你有多幸福心流:全身心的投入状态,欢愉情绪状态绝大部分取决于我们正关注的事情,前提是我们必须关注这件事情。即使是吃饭这么简单的事情如果不关注就好像在味同嚼蜡。、为什么说收入和生活满意度幸福度相关,但到达一定峰值就变小了呢?——更高的收入削弱了享受生活中小乐趣的能力你是怎么样思考的?读《思考,快与慢》——贾健鹏写一些什么之前,想说这本书不好读。不好读,不是说这本书不好,是因为感觉很多没有接触过的、没有考虑过的内容,一下子汇集到眼前,新奇、渴望、挣扎等等一系列的情感迸发出来了,但不管怎么样,看了好一段时间也还是拼着自己的劲啃了个十之七八,懂得的恐怕还远远不足。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考验,每个人每天都不得不面对诸多的问题、诸多的选择,也不得不做出自己的决策,当然,我们都会认为自己选择了最恰当且合理的那一个。在传统经济学家看来,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性而又自私的,做出的选择都必然以自我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种收益如果换做货币来衡量,那就是我们的收入。从来没有人怀疑这一已经通俗化的理解,就像我们每天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和自由。直到作为心理学家出身的卡尼曼从他之前的工作领域转向行为选择方面的研究,他才从众多的心理学行为实验中发现,我们的选择并非如我们预期的那样,总是被理性的光辉所照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选择往往受到问题所激发的大脑工作模式控制,甚至在同样的问题下,大脑会采用不同的决策模式,最后的选择结果竟然也会大相径庭。为了区分我们有且仅有一个的大脑中的两种思维模式,卡尼曼把以经验、直觉行的思考方式命名为系统1,系统1往往根据语境的启发性、联想和过去固有存在大脑的图景来决定选择,通常会简化所面临的问题来进行回答,有些时候还以移情的方式类比同样问题或者根据暗示点来决策。这些决策所体现的不加思考的快速,显示了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于风险的一种经验判断,它花费时间少,反映迅速,消耗更少的能量。与系统1相对应的另一种大脑的思考决策工作方式,被命名为系统2。系统2消耗更多的能量,决策速度慢,注意力更加集中,可以决定是否接受系统1的观点和感觉,甚至否决系统1的结论。系统2虽然是一副深思熟虑的样子,不过它更加懒惰,它往往在人类遇到灾难、感受紧张、复杂或者问题严重的情况,来根据事实进行更加细致的计算,来得出结论。系统1像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年轻女性购物者,由于经验和阅历较少,总是试图快速的做出结论解决问题,而且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感觉的影响;而系统2则像是一个老谋深算、精于算计的男性商人。系统1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显得自信和放松,且容易受到环境启发和影响,她不太在乎答案的正确性,更喜欢按照自己最舒适的方式和想法行事。而系统2,则需要通过计算来判断自己的构建的观点,得出基于“数字”的客观的结论。卡尼曼列举了很多相关的实验和经典案例来表现这两种大脑的运作模式。我最喜欢的莫过于“球和球拍”这个简单精炼的案例了。球和球拍一共元,球拍比球贵1元,那么球多少钱。系统1给我们的估值是元,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快速得到的一个映像,这个映像似乎与生俱来,用不着我们思考,看到这句话,不由自主的就产生了这个结果。当然,我没说这是绝对的,但我可以说大多数人包括我的朋友在内,在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想到的恰恰就是球是元。但与此同时,一旦你对这个结果产生了怀疑,系统2就要尝试工作了,在大脑中开始构建一个函数形式的计算模式,于是我们知道了球拍实际上是元,而球是元。这个例子很有意思,也很清晰地介绍了我们已有的思考模式的特点,类似的思考模式已经潜移默化的自然融入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和所构成的社会会存在大量的“谬误”和偏见。特别是,当我们在面临选择和决策的阶段,我们往往无意识的受控于系统1,除非当你觉察到有什么不对,开始着手考虑更为基础和通用的数据来证明系统1的时候,系统2才会缓缓的开机启动,最后给出它的判断。举个例子,老王非常腼腆,少言寡语,但是很乐于助人,却对他们和这个现实的世界没多大兴趣;他重视传统,做事情中规中矩,关注细节,对于数字特别
思考快与慢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