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第一课时)(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这次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课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蜗牛》一课的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进行对植物的观察活动之后,进而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的启蒙课。《蜗牛》一课是学生真正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学生还是第一次学习观察小动物、描述小动物,对它们的观察停留在只注意某个部分的细节,还不知道怎样从整体到局部地去观察一个小动物。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蜗牛的过程,建构自己对蜗牛的认识。同时,培养并保持学生热爱小动物的兴趣。开好了这个头,为后面对蚂蚁、蚯蚓的观察等打下坚实基础。(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这节课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其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利用腹足在各种物体上爬行等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录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观察记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伤害小动物,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蜗牛,初步了解其外形构造,生活习性、运动方式。教学难点:教会学生观察小动物的方法。(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为每个小组准备1-2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玻璃、绳子、记录本和笔等是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教学准备:课件、实物蜗牛、放大镜,树枝、玻璃、绳子、记录本和笔。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经历了第一单元《植物》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活动,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氛围较浓厚,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交流。对小学生来说,喜欢动物是与生俱来的。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但没有仔细关注过的小动物。学生观察的困难在于能否找到蜗牛的身体各部位,最感兴趣的是观察蜗牛的爬行状态。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参与学生观察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到蜗牛的特征。(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本节课中我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观察、组织小组合作、放手学生学习;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学习方法上我选择了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自主学习。(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教材的分析处理,我把本课教学设计分为以六个环节:演示)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开课时我就选择适合三年级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谜语导入:(出示谜语)紧接着播放一段蜗牛图片(播放),在观看图片的过程中,学生已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产生了观察并了解蜗牛的欲望,从而揭示并板书课题------《蜗牛》。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活跃的学习气氛,为探究蜗牛做了良好的铺垫。(二)制定计划合作探究探索要有的放矢,不能盲目探究。于是我提出的问题是:“你们知道在哪找到蜗牛吗,知道哪些蜗牛的知识?”我首先对学生的已知水平进行了解,充分体现了已学定教。古人云:“学起于思,源于疑。”“你还想知道哪些蜗牛的知识,有什么问题吗?”我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我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加以梳理,形成几个问题的区域:(出示课件)1、蜗牛的身体构造是怎样?2、蜗牛在什么情况下会缩进壳内?
《蜗牛》说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