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摘要】在普及古筝教育中,对音准、节奏、基本功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必须纠正这些认识误区,严格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音准、节奏、基本功,强化乐感教育,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关键词】古筝;音准;节奏;基本功;乐感;认识误区作为一直工作在古筝普及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来说,经常会收到很多是因为兴趣来学习弹筝的学生。大家都会有这样的论调,我就是学着玩玩么,好坏无所谓,反正能弹就可以了。我们又不是学专业的,不用那么严格。对于这个观点,老师不能完全赞同,对自己所有学生的要求是:无论你是专业学习弹筝还是非专业学习弹筝,都应该以专业学生的要求在各方面要求自己,至于最后的结果如何,尽力就好。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因为是业余学习就放松要求,可能孩子做不到,但老师必须提出要求,至少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大家刚开始学习古筝,因为兴趣,那么也就是爱好。无论我们学习的最后成绩怎么样,教师对学员,学员对自己还是必须要严格要求的,不能敷衍了事。因为只有严格要求,兴趣才有可能持久,深入挖掘古筝艺术魅力的可能性。否则,就随便弹几个小曲儿,还弹得不地道,只能说略懂皮毛,粗知一二,而不是真正地会弹。其次,关于专业和非专业。事实上,很多专业的老师一开始也是因为业余学习爱好,慢慢变成专业从事古筝教育这一职业。而专业和非专业其实就是个词语,也不是说能那么明确地去区分,社会上也不乏很多民间古筝艺术高手,也许他们不是专业院校的教师,但他们在古筝弹奏方面都是有很深造诣的。当然,非专业学习弹奏古筝的同学们没有专业学习弹奏古筝学生的练习时间多,没有专业学生那样学习很多高难度的协奏筝曲、创编筝曲,学习的效率可能会慢一点,但是不代表非专业学习弹筝的学生对已经在学习的曲目可以随意弹奏。因为现在各种音乐考级,器乐比赛中都会对音乐表现力有一个要求。音乐表现力其实就是演奏者对演奏曲目的理解,然后充分运用各种音乐技巧,规律,结合自己的演奏经验,理性、感性思维,最后将经过自己理解处理过的音乐在听众的耳边呈现出来。同时,出于演奏的美观性考虑,加入适当合理自然的肢体表现。然而,在我接触的很多非专业习筝的学生中,相当一些孩子因为跟着碟片学习,在弹奏曲目中,把很多的肢体动作模仿得微妙微肖,甚至很多学生本身就有舞蹈功底,所以从视觉效果上而言,肢体动作可以说很优美,无懈可击。但是,在听觉效果上来感受,实际音乐效果确实惨不忍听,肢体和音乐是分离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很大原因是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注意音准、节奏和基本功的训练。那么,学生的音乐就毫无表现力之说,肢体表现事实上就变成了一个表象的东西,失去了实际的根。因为在古筝演奏中,很明显,音乐是根,是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根一定要正,再加上适当的肢体表现力才会有真正的意义。而不是说,哪位同学的肢体语言越优美,他所弹奏出来的音乐就最优美。失去基本的音准、节奏弹出来的音乐,首先就面临着跑调的问题。比如,很多学生说,我又不是搞专业的,没关系。我就学会弹首“梁祝,女人花”之类的就好了。诚然,在掌握古筝最基础的勾,抹,托,大撮,小撮,摇指,上下滑音,按音,揉弦之后,差不多这种简易的流行筝曲就可以弹奏了。只是你的基础指法学的是否到位呢,尤其是按音fa、xi。这两个音是古筝基础音调中所没有的音,是要靠左手的按弦配合弹出来的音,如果弹奏不准确,你弹出来的
无以规矩 不成方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