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后母戊鼎.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后母戊鼎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大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它于1939年3月18日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关于后母戊鼎的名字有个很有趣的小插曲。后母戊鼎初始被定名时,专家根据其腹部上所刻文字而为其取名“司母戊鼎”,但最近几年大部分专家都认为应是“后母戊鼎”。这是由于商代文字字体较为自由,可正写亦可反写,所以“司”与“后”的字形恰好一样。而“后”在意思上会更贴切,因为该鼎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纪念器物(注意在上古,“后”是王的称呼,例如“商之先后”即“商之先王”)。不过由于中小学历史课本的广泛宣传(目前人教版教科书仍是称之为“司母戊鼎”),目前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等名称更为有名。只有国家博物馆才在该鼎的简介中正式更改其名为“后母戊鼎”。关于是否应该改名目前仍争议较大,不过大多数专家是赞成改为“后母戊鼎”的。后母戊鼎造于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青铜方鼎。其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所用的合金成分为:%,%,%,%。此器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除四柱足外,立耳、方腹亦为中空。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而鼎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后母戊鼎不仅造型厚重典雅,形制雄伟,气势恢宏,纹饰华丽,铸造工艺也十分高超复杂。采用的是陶范铸造的方法,以范料塑模及底范,阴干后又在其上翻制外范,铸型由腹范、顶范、芯和底座以及浇口范组成。鼎腹每一面由—块内嵌六块分范的整体范构成,共四块。六块分范构成鼎腹上、下包括扉棱在内的各一组兽面纹以及两侧的兽面纹,各块分范可分别翻制再嵌入整体范中成复合范。每一面的鼎腹和鼎足用同—块范形成,采用分范制作纹饰并且整体的铸造连接一气呵成。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由于此鼎高大厚重,因此铸造所需所需金属原料达一千千克之多,须配备大型熔炉,要有七八十名工匠同时操作,且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会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而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鼎身上铸有饕餮纹,这些饕餮纹已不再是简单的带状布局,而是占据了鼎身较大的空间,向通体满花、立体多层的装饰方向发展,显得层次分明、富丽繁缛又神秘高贵。这些正是其铸造工艺先进之处。而鼎腹内壁所刻文字之精美也可反映出商代冶铸业的技术水平。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体现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之大与技术成就之杰出。后母戊鼎的存在足以代表商代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所以人们才一致认为后母戊鼎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后母戊鼎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含义。鼎最初其实是一种炊器,相当于现代的锅,用来炖煮或盛鱼肉,因此它成为宴会、狩猎等场合的必备器具,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至成为家

浅谈后母戊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水中望月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9-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