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乡情颂歌的心得文友闫同兴的诗文集《紫葚飘香》就要出版了,因为同是山东地税文学社中的一员,我很高兴。但他一再要求我为这本诗文集写点什么,又使我十分为难,因为我自己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既非名人,也没有什么造诣,实在难当此任。这样拖了几个月,同兴告诉我出版社已经定稿,单等我写的东西就可以付印,我才知道再推辞就说不过去了。好在这期间我读完了他的大部分书稿,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按照著名作家刘玉堂先生的习惯说法,“写点什么也无妨”,就说说自己的一点阅读感受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大概是所有抒情散文和抒情诗歌成功的首要因素。读同兴的诗文,给人印象最深的正是一个“情”字,情深、情切、情浓,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写出“真挚的亲情、浓厚的乡情、纯美的爱情、激扬的诗情”。其中,最感人的是关于亲情和乡情的描写,读着这些篇什,常常使我想起著名诗人桑恒昌先生的怀亲诗,在朴素中体现着真切,在平凡中蕴含着大爱。其实,抒写亲情与乡情,也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绵延缭绕,恒久不变。我想,只要有人类存在,这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大凡人世间,父母在子女眼中永是不凡,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或喜怒哀乐,无不深烙在子辈心中,随着时光流逝,不仅不会减弱,反而会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清晰。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及对亲情的珍视在同兴的诗文中处处可见,他通过《母亲,把你的手给我》、《又是紫葚飘香时》、《光辉》、《致母亲》、《致父亲》、《清明节》等篇章,回放着一个个动人的镜头,表达着对父母的崇敬与感恩。如在《母亲,把你的手给我》一文结尾,同兴写道:“看着母亲满头白发捻动着小脚踉跄的样子,我的心里只想流泪,‘娘,把你的手给我’,我和妻子一边一个搀扶着母亲慢慢地向前走着。‘爸爸,把你的手给我。’女儿不知咋想的竟拉起了我的手。”这里并无刻意渲染,但亲情的传承与温馨已经跃然纸上。在《光辉》一诗中,同兴写道:“母亲的目光漫过来/流泻着沧桑与悲凉/流逝的光阴刻进母亲的皱纹/枯瘦的手掌轻轻抚摸游子的脸庞/‘外面有人欺负你吗?是否有人与你打仗?’/在母亲眼里/我永远是她长不大的儿郎”;在《致父亲》一诗中,他又这样回忆逝去的父亲:“父亲/您要喝酒吗/那就喝吧/一饮而尽/连同您的人生/我陪您”。这些诗句,焕发着亲情朴素而真实的色彩,而其背后,让人体会到的是情感的力度,厚重而富有张力。对乡情的抒写,是同兴诗文的又一主题。野人怀土,小草恋山,无论身在何处、年长几何,故乡的人情,故土的山水,都时时牵动着游子的心。在《神往的童年》一文中,他把到水渠游泳、在教室里生炉子、逮鱼、看电影、捉知了猴等,描摹得如在眼前,似乎使人又回到了那个物质虽然匮乏但精神却很充实的年代。在《另一个家》一文中,他写姑姑、姑父可爱的小女儿被乡人误轧殒命的惨剧,两位老人宽容待人,纯朴的乡情让人久久回味:“后来,我问姑姑,这是为什么,姑姑说:‘孩子,人是要讲良心的,军家里也很穷,听说买车还是借的钱,自己住院也花钱,拿来的钱肯定是借的,我要了他的钱,他多少年能翻过身来啊,再说他又不是故意的,人要以乡情为重啊!’”这是那个时代乡民们独有的一份情感,启发人思考很多东西。其他如《我的家正在一天天消失》、《在故乡穴居的黄昏》、《我站在六月无际的麦田》、《小村之恋》、《故乡的端午》、《走丢的童年》等,则把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的变化作了形象的对比,既有对童年梦想的
亲情乡情颂歌的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