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心得全集(共9篇) 《论语》浅读心得《论语》作为万世师表孔子的语录合集,通过孔子的日常向我们传达了这位圣人对于礼义廉耻的理解践行。一本薄薄的《论语》,在两千多年的岁月中不断地发酵,以《论语》为根本教义的儒家思想更是被历朝历代所推崇,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作为文化圣经的《论语》以及其中包含的思想能够历久弥新,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沉寂在历史的长河之底反而越发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大概是因为它的主题“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本心,一直探求的都是我们永远好奇的问题——我们怎样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真正的利己利人内心平静的生活。当然《论语》也不单单是追问幸福的“葵花宝典”,它还关注了更复杂规模更大的社会学群体,孔子“以德治衡集体与个人幸福的议题。我初读论语,我还是不谙世事的稚子,只会摇头晃脑的背诵,那是还不懂那些隽永的名言里蕴含的深刻道理;再读论语,我已是豆蔻年华,那时听于丹《论语心得》,看这位老师用自己的方式解读论语,用浅显的语言让我重新认识了《论语》这部典籍;如今三读论语,就是借这门选修课的契机了。现在的我毕竟多了一些经历,长了一些年纪,再看论语又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意味。《论语》大多围绕君子之道而言。君子之道,即是成全一种较完美的典型人格。毕竟至人,真人,神人不易成就,是君子为一种较高的,并且可以修炼境界。何为君子?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不仅限于“君子”一词,“士”“仁者”“贤者”“大人”“成人”“圣人”等,都与“君子”相关。如果将这些论述都包括进来,《论语》一书,所论最多的,无疑是关于君子的论述。“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德思义”,这句话的意思是讲,“君子有九件事情要重视,视思明”,当然看东西要看得清楚,这是抽象的,讲精神上对任何事情的观察要深刻,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听了别人的话以后,也要加以考虑。听来的话要用智慧去判断。脸色态度要温和,不可摆出神气的样子,正所谓“谦谦君子”是也。对人的态度要处处恭敬,这种恭敬要出于至诚的心情。讲话言而有信。对事情负责任。有怀疑就要研究,找寻正确的答案。“忿思难”的“忿”,是情绪上的冲动,“忿思难”就是不能冲动行事。“见得思义”,面对唾手可得的种种利益时要衡量获利的前提是否悖义。可以说这九个条件,就是衡量君子的言行、道德标准。在我看来,这个标准并不算难以达到,但是确实难以全都达到。这个标准实际上对人提出了一个由表及里全方位的要求,而说到底,它还是《论语》中对礼义廉耻的诠释,《论语》中给出了另一个 1/2 高度概括即是“温。良。恭。俭。让。”。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九个“思”,殊不知要修炼到这种君子境界,需要多丰富的阅历,多广阔的胸襟,多清明的神思才能最后达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虽然,脱离了封建体制的当代社会里,《论语》中的某些观点不再能被照搬照做,但是探究它的思想根本还是具有普适性的。这些思想基本上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共识,已被大家广泛的理解和接受了。《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它大概是读不懂看不穿的,需要我们在时间里,用增长的年纪,用累积的知识做工具,用灵魂和本心思考体会,才能真正掌握它的奥义,才能在那些日常浅显的问答思辨中掌握内心平静把握幸福的秘诀吧。 2/2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仁礼为本,君子大同《四书章句集注》在《论语序说》中介绍了孔子一生的历程,在篇末有程颐的一段话:“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这段话用在我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首次接触《论语》是在中学时期,详读才在今年。我曾经以为这本书多只是一些名言警句,理解记忆就可以了;但是在详读这本书之后,我被这本书折服了,关于这本书的理解我还只是冰山一角,但我相信“温故而知新”,相信在往返不断的通读理解后会有更多的感悟。《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这是儒家学派“修身齐家治天下”的主张,由此我们可以将《论语》看成是君子之学,而《论语》则是对儒家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提出来的一系列要求。纵观《论语》,我们可以看出在孔子及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言行和思想的集大成作品《论语》一书中,可以总
读《论语》心得全集(共9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