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乾坤,百年风华——布袋戏“槐根一梦山河邈,烟雨九原良贱同。孤蹑云踪霄汉外,倚听天籁落天风。”这是我在霹雳布袋戏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的诗号,代表了我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一种憧憬。布袋戏之于台湾,如同黄梅戏之于安徽,是民间最喜闻乐见、不可或缺的文化形式。由于戏偶的四肢是用布缝制而成,形状酷似布袋,因此叫做布袋戏。在台湾,布袋戏又叫掌中戏。演出时,艺人们在幕后一边用手熟练地操纵戏偶,一边绘声绘色地叙述剧情,戏台虽然不大,却折射出了无数的人间悲喜。布袋戏对于台湾而言是一种文化的表征,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与社会情境当中,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与社会意蕴。由于布袋戏在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的观众都能在保持传统艺术精神的前提下,发展出不同的表演风格而历久弥新,因而,布袋戏最终成为台湾表演艺术中戏剧构成严谨、文化底蕴丰厚、流传和受众面最为广泛的艺术形式之一。我最喜欢的布袋戏系列就是台湾的霹雳布袋戏。霹雳系列乃因每出剧名皆有「霹雳」二字得称,以1984年「霹雳城」为最初创始,而大家所熟悉的霹雳布袋戏,系指1988年「霹雳金光」,以素还真作为主线衍生发展的江湖恩怨故事,至2010年「霹雳经武纪之枭皇论战」计已播出1658集。而最新的一部「霹雳兵燹之圣魔战印」正在电视上热播。我之所以喜欢看霹雳布袋戏,主要是其饱含了传统文化内涵这一独一无二特性。,它吸收了大量的地方音乐和地方语汇以及民间传说故事、谚语、掌故等口头文学,保留了诸多民间文化精华。其中包含着儒、释、道的文化精髓、有论诗歌的、有论政治的、有传统的五行方术的文化、有谈论国际关系的、有讨论古代帝王心术的。人物的诗号以及诗化的旁白、武功、地名等,尤其是诗号非常像旧版的演义小说或者评书,人物出场,先来两句诗形容,或七言或五言,音乐响起,诗号一唱,人物或是身附护体金光或是飘飘而至,,气势非常壮观。其中最吸引我的有如下几点:其一引人入胜的口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配音。刚开始看霹雳的人可能会非常不习惯,我也不例外。因为它不仅仅使用闽南语配音,而且由一人配饰众角色,男女老幼,善恶忠奸,各种特性人物的配音都是由一个人完成。八音才子黄文择长于布袋戏世家,他为霹雳布袋戏配音,一千多集剧情数百人物个性,都出自其口。更具特色的是霹雳布袋戏是闽南语发音,如今标准普通话仅有四声,而闽南语可达十五声,且保留古音平仄,加之剧中多有诗文辞赋,用古韵读来,古色古香,恍若重回故时。但语音虽好,却似门槛,阻碍了闽南方言区之外的人群。但更似任督二脉,一旦打通,便可畅快淋漓,遨游于一个全新的认识世界中,会感受到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体验。其二庞大的的故事背景,霹雳布袋戏能够摆脱中国文场域中历史地理因素,建构起属于它自我的故事。以“苦集灭道”四境为地域环境,时间上则因人物的几近永生状态而无法归结到任何一个历史朝代。想象合理性上更不是奇幻类可比拟,四境背后有着佛家思想的依据,《般若波罗蜜心经》中就有“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的句子。其三丰富的人物形象。剧中主要人物都有各自的出场诗,以首席男主角素还真出场所吟之诗为例:“半神半圣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贤。脑中真书藏万卷,掌握文武半边天。”人物出场吟诗无疑继承了传统戏剧的特色,而诗中所咏的内容,“神、圣、儒、道”等都是中国文化中最大最广的一些概念范畴。因此主人
霹雳布袋戏论文——掌上乾坤百年风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