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2013)经济与社会发展重点应用课题成果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保护、传承与开发研究□王翔云吴坚应卫忠作者简介:仙居县委党校课题组(王翔云:党校副校长;吴坚:党校教学科长、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应卫忠:步路乡党委副书记。手机:邮编:317300)内容提要:仙居针刺无骨花灯既是仙居优秀民俗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国务院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该课题以有“中华第一灯”、“东方神灯”、“国家瑰宝”美誉的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为研究样本,通过现状与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提出包括针刺无骨花灯在内的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的针对性建议,即:1、保护工作层面: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实施整体性保护;2、传承工作层面:明确权利、落实义务、实施挽救性保护;3、开发工作层面:积极引导、适度开发、实施生产性保护。以期为合理开发优秀民俗文化资源,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运用,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科学思路和决策参考。关键词: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保护传承开发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起源于我国唐朝的皤滩古镇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存世已有1300多年历史。相传其制作技艺系唐朝“安史之乱”时、两名逃难至仙居的宫女从皇宫里带出。,素有“中华第一灯”、“东方神灯”、“国家瑰宝”美誉,问世以来,先后经历了唐宋时代的孕育、初创期,元明清时代的成熟、丰富期,建国后至文革期间的衰落、沉寂期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抢救、复苏期因其制作技艺主要掌握在地主、富农手中,解放后被定性为小资产阶级情调、“四旧”。1985年,经李湘满等人挖掘抢救,失传50多年的花灯重放异彩。。历经千载,仙居针刺无骨花灯锤炼形成品种上的稀缺性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融针刺与无骨为一体,在中国花灯中独树一帜。、工艺上的精细化、造型上的象形化、生存状态的孤独性现存仙居的27个品种是同类花灯品种的硕果仅存者。等基本特征,以其造型别致、制作精美、古朴典雅、工艺独特擅名于世台州民间至今流传有“临海的城,仙居的灯,黄岩乱弹呀呀声”民谣。1929年,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荣获第一届杭州西湖博览会金奖;1996年,连获“中国民间艺术作品金奖”和“澳门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2000年,仙居获国家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针刺无骨花灯)”命名。,具有不可多得的艺术及美学价值、民俗价值和学术价值,其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对于吴越文化和江南美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对象价值。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人类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仙居针刺无骨花灯既是仙居优秀民俗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国务院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本课题以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为研究样本,通过现状与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提出包括针刺无骨花灯在内的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的针对性建议,以期为合理开发优秀民俗文化资源,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运用,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科学思路和决策参考。一、发展现状(一)保护工作现状1、开展研究。1985年,台州市成立仙居“皤滩花灯协会”,之后仙居县又相继成立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研究所、仙居花灯制作研究协会,目前已成功开发出27个传统花灯品类、52个分支品种,编写出《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制作工艺》、《手工针刺无骨花灯——立体构成艺术与制作》、《手工针刺无骨花灯——中小学手工课程教材》、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仙居花灯》等教材书籍。2、建立档案。2007年,仙居县在全省率先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及时为针刺无骨花灯等代表性项目建立了融声、画、文为一体的文字资料、TV资料、图像资料电子文库;同年,仙居县针刺无骨花灯口述档案被浙江省档案馆收藏。3、宣传普及。2006年,仙居县举办“特种邮票《民间灯彩》首发式暨仙居花灯展演”活动;2008年,在全县组织开展“以活动促传承,以活动助弘扬”针刺无骨花灯技艺大比武活动。(二)传承工作现状1、确定传承人。在2006年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列入国务院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仙居县先后积极申报并相继确定了国家级传承人李湘满、省级传承人王汝兰、市级传承人陈朝华。2、收徒授艺。国家级传承人李湘满从1986年开始,陆续举办七期“唐灯”技术培训班,先后共培训了100多位学徒。3、“非遗”进课堂。2007年,针刺无骨花灯走进仙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旅游、美术等多个专业课堂,2010年该校被命名为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居花灯制作技艺)传承教学基地,2012年学生作品获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大赛一等奖;2008年,皤滩中心小学成立“学习制作针刺无骨花灯小社团”,同年学生作品获台州市“童趣杯”评比三等奖,2011年获浙江省美术作品比赛立体造型类一等奖,2012年被命名为台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保护、传承、开发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