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水土保持科技创新模式初探1、3+1模式的基本框架2、3+1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建设就是将三要素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以项目为龙头,带动基地的建设,通过基地的建设来凝聚优秀创新团队去争取更多的重大课题,人才是这个整体中的关键要素,因为优秀学科带头人是争取项目的核心力量,而优秀创新团队则是基地建设的重要条件,三要素以“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纽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基地是3+1模式的舞台。重点实验室、科技园和野外观测站点的建设是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舞台。人才是3+1模式建设的关键。创新用人机制、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加强创新团队的文化建设是我所对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的有益探索。运行机制是3+1模式的纽带。在项目、基地、人才的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实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是一体化建设的纽带,同时也是一体化建设的助推器。近年来,瞄准国内外水土保持前沿技术,与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中科院水保所、中国水科院等单位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和多方位的科技协作。“3+1”模式的建设是新时期水土保持科技管理创新重要手段,我所对“3+1”模式的建设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但“3+1”模式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长期的努力,尤其是高水平科技领军人物及优秀的创新团队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就的。我所将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以“3+1”模式建设为主导,为创建成为一流的水土保持科研机构而不懈奋斗。3、结语项目是3+1模式的龙头。两年来,我所积极争取国家支撑计划、973计划、948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项目、水利部科技推广项目、省水利科技重大项目。基于水土流失的江西省生态安全评价1、研究方法2、结果与分析论文构建基于水土流失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选择17项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江西省生态安全评价。(1)江西省生态安全水平总体趋势好转,但全省总体生态安全水平只有Ⅱ级,生态安全压力仍然很大。(2)江西省生态安全区域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空间分布的格局和绝对数值的差异上。(3)江西省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关系密切。从1996年到2000年,,这说明随着生态安全趋势的好转,水土流失对江西省生态安全影响越来越大。3、结论与讨论表1江西省生态安全指标数据来源由图1可以看出,1996一2000年,江西省各地市的生态安全水平空间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1996年相比,2000年中部地区的地级市生态安全水平等级都得到了提高,而处于北部的九江、上饶、景德镇和南部的赣州保持着原有的水平。表2江西省生态安全指数评价结果图1江西省1996和2000年生态安全等级分布图江西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分析1、江西开发建设项目现状分析2、江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情况(1)增强意识,树立理念;(2)依法办事,严格执法;(3)分类指导,科学防治;(4)趋利避害,减少流失。4、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对策2000~2005年江西省开发建设项目土石方搬运量估算表开发建设项目平均每年产生的水土流失估算表3、江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特点江西省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表现出①突发性强,流失量大;②侵蚀速率加快,周期性短;③复杂多样;④难于控制等四个特点。根据调查结果,,,,。据调查统计,江西省各类开发建设项目共计7832个,平均每年1305个,,。其中,项目数量最多的为城镇建设类共2524个,%;项目占地面积最大的为农林开发类,,%。赣北第四纪红壤坡地降雨侵蚀力的计算研究1、研究方法2、结果与分析实验设施:选择坡度为12°的一个标准径流小区,其水平投影面积100m2,即5m×20m,将小区处理为裸露休闲地。另外,按照气象观测要求,建立气象站1个,内有2套虹吸式自记雨量计,用于观测各种与试验有关的降雨等气象因素。(1)根据长期定位观测资料,通过对各种降雨参数的单因子、复合因子与土壤流失量的统计分析,确定试验区降雨侵蚀力的最佳算式为∑EI30。(2)试验区降雨侵蚀力年际、年内分配不均匀,其年内分布主要集中在4~9月份,%。(3)试验区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的年际和月际变化基本一致,但4~9月份的降雨侵蚀力累计百分比高于同期的降雨量累计百分比,说明该试验区4~9月份的降雨具有强度高、雨滴动能大的特点。(4)次降雨的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室内展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