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定义、功效、适应范围、注意事项、分类及各类性能特点。
2、掌握重点药物功效、应用;相同药物异同点。
3、熟悉燥湿化痰、温肺化痰、泻肺等概念。
概述:
:
凡能化痰或祛痰治疗痰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
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作用,用治咳喘证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痰、咳、喘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兼杂。咳喘必挟痰,痰多必致咳喘。化痰药每兼止咳、平喘之功效;而止咳平喘药也常兼化痰之效,所以将化痰药与止咳平喘药合并为一章介绍。
痰既是一种病理性产物,又是致病因子,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包括咳吐之痰及留在体内各种痰证。
狭义—指咳吐之痰。
痰的形成:体液代谢失常,水湿凝聚而成。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痰的证候:
痰在肺—咳嗽、气喘
痰在胃—恶心、呕吐
痰注胸胁—胸满而喘,咳引胁背作痛。
痰蒙心窍—昏厥、癫痫
痰蒙清阳—眩晕
肝风夹痰—中风、惊厥。
痰阻经络、筋骨、关节—半身不遂、关节疼痛、肢体麻木。
痰火互结—瘰疬、痰核、瘿瘤。
痰闭阻咽喉—咽中梗阻(梅核气)
痰阻少阳—多诱发疟疾
痰的种类:
热痰、燥痰—其特点:痰色黄、质粘稠。
寒痰、湿痰—其特点:痰色白、质清稀、量较多。
风痰—既有风动的表现,又有痰饮的症状。如中风(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眩晕、头痛、突然跌扑、喉中痰鸣,口眼歪斜,舌强不语、四肢麻木、偏瘫。
癫痫,卒然昏倒,口吐涎沫、抽搐。
:
化痰——温化寒痰,清化热痰
止咳平喘
:
:
因药性有温燥与凉润之别而分
温化寒痰药—具有温燥之性,用于寒痰、湿痰。
清化热痰药—具有寒凉之性,用于热痰、燥痰。
化痰药主要用于痰多咳嗽、气喘,或因痰引起的眩晕、癫痫、惊厥、中风,痰阻经络所致的瘿瘤、瘰疬、阴疽流注、麻木肿痛以及顽痰怪证等。
宣肺、止咳、平喘,用于咳嗽、气喘等。
外感咳喘—配解表药(麻黄、紫苏、菊花、桑叶)
热痰、燥痰—配清热或养阴药(黄芩、沙参、麦冬)
寒痰、湿痰—配温肺散寒或燥湿药(干姜、细辛、苍术、白术)
虚劳咳喘—配补肺益气或补肺肾纳气药(百合、沙参、蛤蚧)
风痰、惊痫—则当配平肝息风、安神药
瘿瘤、瘰疬者—配软坚散结药(海藻、昆布)
阴疽流注、麻木肿痛—配温阳散寒通滞药。
因痰的生成多与脾的关系密切,脾失健运,即可形成痰,故多配伍健脾药(白术、茯苓、党参)
因痰饮形成的病机为气化失司,水液停滞,气机失调,故历代医家强调治痰之要在于调气,气行则水行,气降则痰降,所以常配伍行气药
,不宜使用作用强烈而有刺激性的化痰药,以免加重出血。
,宜清宣肺气为主,不宜用温性或有收敛功效的止咳药,以免恋邪而影响麻疹之透发。
,应注意其炮制、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的防治
第一节温化寒痰药
性能特点:
性味:辛苦温。温以祛寒,苦能燥湿
归经:肺、脾。
功效:温肺祛痰,燥湿化痰。
部分药物兼有消肿止痛的功效。
适应证:寒痰、湿痰。
症见:咳嗽气喘、痰多(痰白清稀、量多易咯)、舌苔白腻;痰浊上壅,蒙蔽清窍的眩晕;或肝风夹痰所致的癫痫、惊厥、中风;或痰阻经络所致的瘿瘤、瘰疬、阴疽流注等。
根据寒痰、湿痰特点,伴随兼症,如:
痰湿犯肺,见胸脘作闷或胃纳不佳,神疲乏力、大便时溏、苔白腻、脉濡滑。
风寒犯肺,除去痰多稀薄色白外,兼有风寒表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注意事项:
(1)本类药常与温肺散寒药、燥湿化痰药配伍。
(2)本类药性多燥烈,易伤津耗液,助火动血,故热痰咳喘、阴虚燥咳及有吐血咯血倾向者,均应慎用。
本节重点药物:半夏、天南星、旋复花
半夏
药材半夏
半夏
化痰止咳平喘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