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法举隅(之一)——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方法,最为后人称道的,主要包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尊师爱生”、“践行兼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方面。这在当代依然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与现实价值。/记载,孔子一生教育培养了三千多学生。但有名字记录流传的,大约有七十余位。其中有十位,更是孔子最赏识的优秀弟子。他们是:F: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政事: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言语: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文学: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从学生们的年龄及其籍贯看,大致可以推定孔子在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共吸收了三批重要的学生。文、第一批是孔子30岁到45岁之间所收的早年学生,这批学生比孔子大约要年轻七八岁到十五岁之间。他们大都是在鲁国出生的青年。这批学生有:文章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网(子路,少孔子9岁)鲁人,卞之野人,尝食藜霍,负米百里之外。颜由(季路,颜回之父)鲁人。曾点(曾参之父)鲁人。公冶长(孔子之侄女婿)齐人,曾坐过牢。孟懿子(鲁国贵族)。南宫敬叔(鲁国贵族)。冉耕(伯牛,少孔子7岁,冉雍之叔伯辈)鲁人。闵损(子骞、少孔子15岁)鲁人,事父母至孝。f是孔子45至60岁左右,由出仕鲁国到周游列国期间所收的弟子。这批学生年龄大多少孔子三十岁左右,以鲁国和卫国年青人为主。孔子游历列国,停留最长时间是在卫国。孔子说:“鲁卫之政,兄弟也。”这一期间,孔子开始在政治上(51岁为鲁中都宰,54岁为鲁大司寇,摄行相事)和学术上都取得很大成就,颇有声望,因此得以举荐他的学生出仕于多国,诸如举荐冉求、冉雍为季氏宰,举荐子路为季氏宰及卫国大夫孔悝为邑宰,举荐子贡代表鲁国出使齐、吴、越、晋等国。这批学生有:冉求(少孔子29岁)鲁人,助季氏聚敛,孔子叫学生“鸣鼓而攻之”。端木赐(子贡,少孔子31岁)卫人,利口巧辩,善于外交。冉雍(仲弓,少孔子29岁)鲁人,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颜回(少孔子30岁)鲁人,《论语》称:“回也,屡空”,“贤哉,回也”。高柴(子羔,少孔子30岁)卫人,《史记》载:“柴也愚,长不盈五尺”。宰我(前522-458),与子贡大抵同年辈,鲁人,利口辩词,与孔子辩三年二丧。孔子斥之为“不仁”。昼寝,孔子斥之为“朽木不可雕”。商瞿(少孔子29岁)鲁人,孔子传《易》于瞿。第三批是孔子晚年在60至70岁之间所收的弟子。孔子游历多国,68岁返鲁定居,专心整理修定六经。所收弟子来自于多国,而多以言语、文学见长。这一时期大多是学问型弟子,得传孔子诗书六艺之学。这批学生有:文章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网(少孔子40岁)卫人,魏文侯师,后世有“子夏之儒”;曾参(少孔子46岁)卫人,传孝经,后世有“子思之儒”(子思即孔伋,是曾子弟子,孔子之孙);有若(少孔子43岁)鲁人,又称有子。言偃(少孔子45岁)吴人,后世有“子游之儒”;颛孙师(少孔子48岁)陈人,孔子曾说过:“师也过、商也不及”,“师也辟”等,后世有“子张之儒”;樊迟(少孔子36岁)齐人,问稼,孔子斥之为“小人”;问仁,孔子答以“爱人”。原宪(少孔子36岁)宋人
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