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界定 首先,思考两个问题: ——当初,我们是怎样选择的教师职业。(我怎样成为了教师?为什么?) ——现今,教师职业对我意味着什么。(教师职业使我成了怎样一个人?) 带着对以上两个问题的思考,我们再来看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自古中国有尊师重教和维护师道尊严的传统,但更多强调的是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工具价值。 《学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教学。”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荀子:“天地者,生治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国将兴,必贵师而重传;贵师而重传,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传;贱师而轻传,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韩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判断。——《师说》 孙中山:“文学渊博者为师”、“未必有学识,方可担任教育” 梁启超:“师也者,学子之根核也”、“欲革旧习,兴知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 胡适:“教育是立国之本,亦为施行民主政治之基础”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目标是养成共和是能否培养出这样新型国民的决定因素。 解放后历经反复,努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建国初人民教师,“红烛”、“春蚕”、“园丁”的美称家喻户晓。 文革十年,不堪回首。------ 1985年,政府设立教师节。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出台,关于教师有了最高权威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可见,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育教学,即常言的教书育人。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即专业性职业。这里,专业性职业有其特定的内涵。 一般来说,专业性的职业都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职业实践须有专业理论知识为依据,有专门的技能作保证。 2)职业属于公共事业,要维护服务对象的利益,遵守职业道德。 3)在本行业内,具有专业自主权。(不受专业外因素的控制)。 马克思认为能给人以尊严的职业是——在从事这一职业时,“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 从教师职业的未来发展看,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不断增强,教师专业化发展速度愈渐加快,人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不断加深。目前,已有诸多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 (一)富勒和鲍恩的关注阶段论 ,仅关注自己。 “幸存”下来,关注对课堂的控制,是否被学生喜欢和他人对自己教学的评价。 ,如何正常地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如何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 ,关注他们的学习、社会和情感需要,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更好地影响他们的成绩和表现。 (二)卡鲁索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三)卡茨的教师阶段论 ---2年——原对教学的设想有实际有差距,关心自己在陌生环境能否生存。 ---3年——有处理教学事件的基本知识,开始巩固所获得的科学经验。关注个别学生。 3.
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