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比多比少”应用题的教学心得.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比多比少”应用题的教学心得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小学黄时军摘要:在一年级时“比多比少应用题”就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可是在农村,孩子们到了三年级,甚至说到了五、六年级还是不能很好地解决。关键词:“在画写中分析,利用模型计算----五步分析法”心得在一年级时“比多比少应用题”就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可是在农村,孩子们到了三年级,甚至说到了五、六年级还是不能很好地解决。我班的学生(三年级)就有接近90%的学生解决不好。大部分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看到“多”字就加,看到“少”字就减,以至于错误百出。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难点呢?在一年级时就知道两个数相比,如果不是同样多,必然有大有小,通常把较大的叫做“大数”,较小的叫做“小数”,两个数之间的差叫做“相差数”。我班学生的情况是:知道求“多”用加法,求“少”用减法,求“相差数”用减法。难点在于不知道如何判断谁“多”谁“少”(即: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这是因为在以前的教学中从来没有人带领他们理性地分析过“比字句”中的数量结构。另外由于生活经验的负面影响,他们常常将“牛比羊少3只”机械错误的理解为羊少(因为生活中我们进行比较时常说省略的比字句,例如:问:谁的多或谁的少,答:我多或我少)。由于读不懂“比字句”的含义,他们只能停留在“生活经验”的感知层面,迷迷糊糊地跟着感觉走。由此就造成了分不清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也就习以为常了。总之一句话:由于低年级的教学没有将学生的认识及时提升到理性层面,因而造成了现在的恶果。针对这种情况,我综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并且参考一些文献资料想出了一套教学模式,就是“在画写中分析,利用模型计算----五步分析法”:第一步:读题并找出“比字句”。要求用铅笔在整个句子下面轻轻地画上波浪线,这一点从实践看没有问题,学生很容易就做到了。例如:“甲数是36,乙数比甲数多27,乙数是多少?”对此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它,并在它下面画上了波浪线-----“乙数比甲数多27”。第二步:判断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这一步是难点,用了画图、我和学生年龄的比较(以及高矮比较等等),这个问题学生总是难以解决(因为这些东西不确定)。怎么办?我灵机一动,想到“妈妈”总是比“学生”年龄大,所拥有的东西多,所以“妈妈”就是“多”的(即:大数的化身),“我”就是少的(即:小数的化身),用“妈妈”和“我”来类比转换学生容易理解。因此我决定试一下,让学生在“比字句”中找出两个量后用“妈妈”和“我”两个词来替换,进行类比。例如:1、“牛比羊多3只”替换成“我”比“妈妈”多3只,这句话一说出来,学生立即大笑起来。不用解释就可以知道学生认为这句话不符合生活实际,是不对的。而替换成“妈妈”比“我”多3只,这句话很通畅,学生容易理解,那就说明“牛的只数”是多的,是大数,“羊的只数”是少的,是小数。并且要求学生在“牛”字下面写上“大”字,在“羊”字下面写上“小”字。2、相应的“牛比羊少3只”替换成“妈妈”比“我”少3只,这句话一说出来,学生立即笑了起来。不用解释也就知道学生认为这句话不符合生活实际,是不对的。而替换成“我”比“妈妈”少3只,这句话很通畅,学生容易理解,那就说明“羊的只数”是多的,是大数,“牛的只数”是少的,是小数。要求学生在“牛”字下面写上“小”字,在“羊”字下面写上“大”字。这种方法学生自己多次实践后已经可以正确的判断

“比多比少”应用题的教学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31 KB
  • 时间201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