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思维品质培养历史教学从宏观上看包括史实、史论和史法。三者缺一不可。史实是基础,史论是灵魂,史法应包括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史法好比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航船,没有它,就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彼岸。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中学历史教学重视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习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造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历史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开拓思路,要抓“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三个问题教学中首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打好基础,抓好历史概念体系的教学。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物从现象到本质和特征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它体现历史事物的核心性内容,揭示历史事物的性质和意义,并作概括性的评价。历史概念包括历史人物概念、历史事件概念、历史现象概念等。在教学中,不但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本质进行深入分析,而且要对各种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把握历史概念体系,形成有机联系的历史知识结构,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阶段特征与内在规律。其次要解决“为什么?”,即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背景、原因、性质、意义等内容。在历史背景中又要分析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在原因中又要分析主要或次要原因、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远因近因;从具体内容入手又要分析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等。如分析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从政治制度看,清政府处在封建社会末期,是腐朽的封建制度,英国处在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升阶段。从经济上看,英国从19世纪上半期已完成工业革命,而中国尚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英国已是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器生产,而中国尚处在手工工场阶段,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于英国。从科学技术、军事装备看,英国军队使用先进的后膛装弹的来复枪和火炮,而清军则是使用大刀长矛和铜炮,武器装备大为逊色。引导学生从矛盾双方的各个方面对比分析,这个问题就理解的比较全面透彻了。第三要解决“说明什么?”即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历史的经验教训、历史的垂训作用,掌握学习历史后对我们的启示。如学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对我们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无论是走改良的道路还是辛亥革命的道路,无论是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还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都是行不通的。挽救民族危亡、振兴民族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身上。二、引导学生重视导言和结论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本线索,突破重点和难点新编教材的序言或导言,一般都把章节的时代背景、重点内容、历史发展的大体进程和结果、主要规律提示出来。教师应指导学生预习、阅读、深刻领会和把握。教材的结尾,一般都有小结,如“太平天天国的性质、失败原因、历史功勋作了概括而扼要的总结。教师应帮助学生就以上几个问题联系前面所学知识,一一仔细领会其结论:如分析失败原因应首先指出其根本原因: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农民不代表新的生产方式,不可能用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代替原来的封建生产关系,这就决定了农民起义不可能最终胜利。农民自身的缺点和自私、眼光短浅,特别表现为领导集团的内讧,石达开负气带精兵出走。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派相互勾结对太平天国联合绞杀。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性质,抓装几千年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让学生回忆对比,认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比过去的农民起义口号有哪些发
《历史教学中的思维品质培养》+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