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论文.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蔡礼旭--------------------------------------------------------------------------------一、明白教育的本质(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人的本性,都是善的。本性虽然都是善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每个人的禀性和习性不同。如果不从小教育,就会随着种种不同环境的熏习,养成了他的习性,进而影响他的一生。从历史可以证明,好的学习环境足以教育成为贤圣之人。相对地,污浊的环境也会腐蚀人心,破坏人的本质,小者影响其一生与家庭,大者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国家安定。若因此而背离本善的心性,茫茫一生,如同废弃自己一般,甚是可惜!鉴于此,我们必须深切地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其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次才是知识技能。故,让孩子们保持本善之心,常存善念、常做善行,进而培育其诚意、正心、修身的大根大本,这才是真正教育化人的目的。(二)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就是培育、长养孩子的善心、善念、善行,纠正其偏差的观念、错误的言行举止,引导他有正确的思想理念,进而,有宏伟的人生观、宇宙观,以期达到育人的目的。一位好的老师能成就孩子的一生。(三)人不学,不知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在于接受过教育。教育的内容首要的是明白人伦大道:即明了父子的关系、夫妇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君臣的关系(君臣用现代话来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让孩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在什么身份、处于什么关系时,应该要尽什么样的义务。人事关系明白之后,再进一步,教给孩子与环境相处的道理:即与动物的关系、与植物的关系、与山河大地的关系。这些都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受教之后,他就懂得如何做人了,就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由此可见,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四)教学慎于开始古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凡事能谨慎于开始,就能免于日后的忧患,教育孩子更是如此。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善心易导、善行易养。所以,我们要把握先入为主的原则,把最好的经典在此时,教导他诵读、进而熟读、牢记不忘。如果不予经典教育,孩子一样会起妄想、妄念,易受环境污染,尤其是不法的网络、不良的电视节目,染其心智更加严重。若空过这段黄金时光,待其长大,就很难接受这种经典教育了。儿童的经典教育就是扎根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根基不稳,就难以有光明的人生。(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宗教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学校是实施教育最大的学习场所;社会教育是全面性的教育,其覆盖面广,几乎遍布各个阶层、各个角落。它可经由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等媒体,深入到家庭、学校,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世界的现况来看,当前的社会教育几乎负面的多,正面的导向很少。其污染的危害往往为人所忽略。面对社会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知,凡有影响力者,如电视媒体、文化媒体、艺术媒体均应负起正面的教育作用。否则,社会风气、道德公义只有日益沦丧而已!宗教教育是道德的教育,是提升人性向善的教育,但往往被忽视或排斥。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深入地了解,所以很容易人云亦云,产生了对宗教教育的严重误解。譬如,佛陀教育就是教人要觉——觉而不迷,能清楚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知道人生的方向,了解生命的意义;要正——正而不邪,思想纯正、观念纯正、心地纯正、行为纯正;要净——净而不染,能明辨是非,不迷惑颠倒,能约束自己,不被染着。基督的精神就是「神爱世人」,就是不分族群,能相互包容、普爱世间一切人类。伊斯兰教的精神是「至仁、至慈、至恕、至睿」的,这些无疑都是人类优良品行的标志。宗教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都倡导爱与和平。而这爱与和平是人类所必需,是维系人类安定的力量,是神圣的教育,是值得学习的教育。以上四种教育,就是人生的教育。在人生过程中,与我们息息相关。成长期间,家庭教育是根基;求学时候,学校教育是核心;步入社会,社会教育就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精神的升华、德行的提升就要靠宗教教育来熏陶。所以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知,明白这四种教育对人生的重要性,因为每一个教育都是人生的关键。身为一个教师,对于这四种教育若能有明白的理解、深刻的体悟,就能做好这份神圣的教育伟业。二、教师应有的角色(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儿童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近年来,已普遍获得大众的共鸣。能担起经典导读者众,但能身体力行、德行涵养皆备的老师就不多了。教师,本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在现实的教育中,多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人文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几乎失去了。就传道、解惑而言,如果仅仅止于言教,没有深入体悟求证,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无法进一步落实学习。故,自古以来,身教为人所重视,因其确能引领学生真诚地效法学习。《弟子规》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36 KB
  • 时间2019-03-0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