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史书体例编年体:《春秋》《左传》《资治通鉴》(春秋·孔子)(春秋·左丘明)(北宋·司马光)国别体:《国语》《战国策》《三国志》(春秋·左丘明)(汉·刘向)(晋·陈寿)纪传体:《史记》(西汉·司马迁)断代史:《汉书》(东汉·班固)《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为《战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战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叙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赵太后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战国策·齐策》的《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中,赵威后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认为她是先卑贱而后尊贵,而赵威后答曰:“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的千古名言。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赵太后背景介绍《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由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关于人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常常由几个国家结盟,共同对付另外的一个或几个国家,结盟的凭据就是派王子或世子到别处或别国作抵押,叫“质”或“质子”,这在战国时代已形成一种制度,主要是由于即使是盟国之间,彼此也不够信任,才用“以人为质”的办法来巩固联盟。注意字音触龙说赵太后(shuì)唾沫(tuò)强谏(qiǎng)有郄(xì)恃粥(shì)耆食(shì)不肖(xiào)老媪(ǎo)持其踵(zhǒng)新用事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强,竭力。竭力劝说明谓:明白地告诉,公开地说。左右:太后身边的大臣抵押,人质刚刚执政才【第一段重点字词】
触龙说赵太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