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欲扬先抑 古人写诗作词一般讲究顿挫抑扬,往往金声而玉振。他们反对平铺直叙、一泻无余的写法,因为这样“初看开头,便知结尾”“门户洞开,一览无余”的作品一般说来是不会引人入胜的。而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而且能产生山重水复、曲径通幽的诱人的魅力,体现丘壑之美。 欲扬先抑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表达技巧(描写方法),也叫欲扬故抑。它是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手,宕开一笔,欲擒故纵,而后才透露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制造悬念,形成波澜,造成鲜明对比,达到突出某个人物或某种思想的目的。这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其中,“扬”是最终目的,“抑”只是一种手段,是为“扬”蓄势的。下面就以几首古诗词为例加以说明。古诗十九首·之二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这首诗同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 这虽是一首题材平常的思妇诗,但构思巧妙。诗首先以“河畔草”“园中柳”起兴,为思妇铺设了一幅美好春光情景,接下来运用精雕细刻的手法,描写这个“荡子妇”的美貌:仪态万方的站在楼上,白皙鲜嫩的皮肤,明艳华贵的妆饰,纤细柔长的素手,在融融春光里当窗沉思。这些都让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但诗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良辰美景娇人的描绘上,而是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一瓣一瓣的展开花瓣,最后露出“花心”(真实意图):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通过妇女细微的心理变化,表现了一个由于荡子长期漂泊在外,在家中独守空床,凄清孤苦,寂寞难消,美好青春就这样白白消逝的思妇形象,突出了感伤和哀怨的情调。在这首诗中,前六句是“纵”,是“抑”,制造悬念,后四句是“擒”,是“扬”,表现诗歌主题。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首诗的前两句用简笔勾勒出一幅深夜静谧的美丽图画,但只显示了月夜的一般特点,没有突出之处。可是诗人没有停留在这一点,而是另辟蹊径,采取先抑后扬的方法。诗的三四句以清脆欢快的虫鸣声来彰显春天的气息,通过人与物、动与静、景与情的融合,体现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表现了诗人迎春归的无限喜悦之情,也表现了诗人的独创精神。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独具风采。诗的第一句“都”字透露出人们盼春色的焦急心情,第二句“初惊”一词含蓄地写出人们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一抑一扬,腾挪跌宕、波澜起伏。三四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雪也耐不住等待,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来装点一派生机盎然的春色,这是继一二句地深化,一扬再扬,表现了作者对春雪和春色的喜爱。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宋·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
古诗词中的欲扬先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