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1946年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的一个包括通商航海设领等内容的条约。简称《中美商约》。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为了在内战中取得美国更大的支持和援助﹐于同年11月4日﹐由外交部长王世杰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签署该条约。条约共三十条﹐六十八款。主要内容是﹕缔约此方之国民有在彼方“领土全境内”居住﹑旅行与从事商业﹑工业﹑文化教育﹑宗教等各种职业的权利﹐以及采勘和开发矿产资源﹑租赁和保有土地的权利﹔并且在经济上享受国民待遇。此方商品在彼方享有不低于任何第三国和彼方本国商品的待遇﹐此方对彼方任何物品的输入﹐以及由此方运往彼方的任何物品﹐“不得加以任何禁止或限制”。此方船舶可以在彼方开放的任何口岸﹑地方或领水内自由航行﹐其人员和物品有经由“最便捷之途径”通过彼方领土的自由﹔此方船舶包括军舰在内﹐可以在遇到“任何危难”时﹐开入彼方“对外国商务或航业不开放之任何口岸﹑地方或领水”。条约表面上双方享有对等权利﹐而实际上由于当时中国的远洋运输不发达及生产落后﹐根本无法与美等地实现其中规定的权利。通过条约﹐全中国领土均向美国开放。美国企业在华享有种种特许的待遇﹐使中国部分地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沿海及内河航行权。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1937年2月15日,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在南京举行。会上,宋庆龄等人联名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杨虎城等人提出了西安方面关于抗日救国8项议案;李宗仁等人提出保障言论自由、保护爱国运动、解放群众及加强救国运动案等。会上,尽管国民党没有放弃反共立场,但在对内政策上基本确定了停止内战,实行和抗日的方向转化的开始,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战争开始,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国家主义派即中国青年党,由曾琦、李璜等于1923年12月在法国巴黎成立,初名为"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1924年秋,曾、李等返回上海,与余家菊、陈启天、左舜生等人相结合,形成中国青年党在国内最初的组织。他们创办《醒狮》周报,随后又出版多种书刊,因此被称为"醒狮派"。又因为他们初期活动的一切主张,均"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的名义发表,所以社会上又称其为国家主义派。国家主义派借用五四时期"外抗强权,内除国贼"的口号,鼓吹反苏反共;强调"全民国家",否定国家的阶级性;宣扬"全民革命"与"阶级合作",反对阶级斗争等。为揭露国家主义派理论的反动本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青年团,通过《向导》、《中国青年》等刊物,对国家主义派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国民党左派也开展了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1926年下半年后,国家主义派的影响日益缩小。马日事变 1927年5月21日国民党反动军官许克祥在湖南长沙发动的反革命武装叛乱。“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武汉国民政府日益动摇,反动军官准备公开叛变。21日晚,许克祥率叛军分头袭击省总工会、省农民协会、国民党省党部等革命机关、团体,解除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武装,释放所有在押的土豪劣绅。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工农群众百余人被杀害。事变后,许克祥与国民党右派组织了“中国国民党湖南省救党委员会”,继续在长沙及各县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至6月10日,被杀害者达1万多人。因21日的电报代日韵目是“马”字,故称这次事变为“马日事变”。这一事变是武汉汪精卫集团开始叛变,并准备与南京蒋介石集团合流的信号。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指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决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党的历史上一些重大问题做了实事求是的结论。主要是对“左”倾错误的历史教训作了深刻的分析。决议充分肯定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绩和宝贵经验,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基本理论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指出了在全党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重大意义。决议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指明了今后进行党内斗争应采取的正确方针、态度和方法。《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集中了全党的智慧,统一了全党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增强了党的团结,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公布实行。主要内容是: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保护民族工商业;设立人民法庭。依据该大纲,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土地改革运动,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热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直鲁联军为了共同对付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盘踞直隶的奉系军阀李景林和盘踞在山东的奉系军阀张宗昌于1925年12月将所部联合改称“直鲁联军”,李任总司令,张任副总司令。不久李景林被国民党打败,退守山东。1926年李景林下台,张任总司令,张部褚
总结的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