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中国人心理解读》课程结业论文浅析中国人的面子文化(教育科学系2010级研究生孟莹)[摘要]面子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面子与脸能解释和调节中国人的社会行为。面子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机制,它与中国的地理自然条件和传统的封建文化相关。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从中国人的面子文化的内涵、起源及其社会功能三方面浅析了中国人特有的面子心理,旨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相关理论的不同观点,以期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些许借鉴。[关键词]中国文化面子心理引言“面子”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也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概念之一。最早也是最为西方世界所关注的有关中国人面子文化的论述是美国传教士明恩溥1894年所著的ChineseCharacteristics(《文明与陋习:典型的中国人》)。明恩溥认为,“保全面子”是中国人的第一性格。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林语堂认为,“面子触及到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他提出“面子”、“命运”、“恩惠”是统治中国的三个女神,而“面子”是最重要的一个。近现代中西方学者都认为面子是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重要社会概念,对面子的概念已经进行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探讨,但他们对面子的描述主要来自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在对面子下定义时各有各的角度和特色,因此,要在学术上对这个概念下统一的定义还较为困难。而过往的研究试图解决“面子是什么”的问题,过于偏重对概念本身的讨论和分析。作为一个典型本土化的概念,面子确实对中国人的日常社会生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探讨其产生的根源并进一步分析其社会功能,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人及其行为。二、面子心理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取向的内涵面子现象是影响中国人交往行为的常见心理现象,对其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回顾已有的面子定义,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定义侧重面子的心理学意义,从而将其看作是个人心理内部的一种自我意象;另一类定义侧重面子的社会学价值,将其看作是一种尊严或地位的象征。这两类定义分别从两个角度探讨了面子的实质与内涵,尽管均有盲人摸象之感,但也为探索全面把握面子实质提供了方向。心理学取向的面子定义以陈之昭(1985)为代表,他认为面子是在“在自我或自我涉入的对象所具有且为自我所重视的属性上,当事人认知到重要他人对该属性之评价后,所形成之具有社会意义或人际意义的自我心像。”陈的定义描述了面子形成的心理过程,认为面子是个体的自我心像,也就意味着,面子是个体自我意识的一个部分,尽管它的形成与他人有关,但形成之后却是仅仅存在于本人的心理活动。这样的定义强调了面子是一个心理建构,可以在一定程度解释面子对个体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却忽视了面子的社会属性,不能解释面子在人际交往中对交往对象产生的影响和其互动功能;换言之,可以这样质疑:某一个体的面子仅仅是存在于其本人的意识中,还是同时也存在于与其交往的他人心目中?个体的面子只对他本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还是同时影响了与其交往和具有人际关系的。社会学取向的定义以何友晖(1976)为代表,他认为面子是社会学概念,而非心理学概念,他给面子所下的定义是:“面子是个人基于他在社交网络中所占的地位、合宜的角色表现与被人接纳的行为操守,而要求他人给予的尊重与恭敬。”这样一来,与心理学取向的面子定义相反,面子就是他
浅析中国人的面子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