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简介
历史介绍
图片介绍
教堂现状
相关介绍
青岛天主教堂
占地面积11480平方米,。教堂以黄色花岗岩和钢筋混凝土砌成,表面雕以简洁优美的纹案。窗户为半圆拱形,线条流畅,显得庄重而朴素。大门上方设一巨大玫瑰窗,两侧各耸立一座钟塔,塔身高56米,,塔内悬有四口大钟,一但钟乐鸣奏,声传数里之外。进入教堂,是一个高达18米,可容千人的宽敞明亮的大厅,色彩斑斓的玻璃花窗透射出柔和的光线。大厅东西两侧设有走廊,后面设有两个大祭台,四个小祭台,厅的穹顶绘以圣象壁画,灯光炫目,充满浓厚的宗教气氛。屋顶覆盖舌头红瓦,其气势庞大,且又古朴典雅。
教堂装饰系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式。堂内大厅高18米,宽敞明亮,顶棚悬有七个大吊灯,后方设有祭台,配之穹顶的圣像壁画,堪称庄严美观。可容纳教徒千人,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文革时,教堂受到严重破坏,1981年4月恢复使用,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教堂简介
返回
青岛天主教堂建于本世纪30年代初,也称圣弥爱尔大教堂,它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天主教属基督教的三大分支之一。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中期的巴勒斯坦地区,相传为犹太的拿撒勒人耶酥所创,尔后逐渐向世界各地传播,成为拥有信徒最多的世界性宗教。公元十一世纪,基督教分裂为东西派教会,西派教会成为罗马公教,即天主教,东派教会称为东正教。到公元十六世纪,新教又从罗马公教中分裂出来,在中国称为基督教,或称耶酥教。
基督教最早传入我国是在唐代贞观七年(635),在中国称为"景教",后中断自灭。元代也曾有传入,后也中断。明万历七年(1582),天主教由意大利耶酥会传教士利玛窦再度传入我国,并逐渐在国内许多地方传播。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殖民势力的侵入,基督教的许多派系陆续在我国传教,并迅速发展起来。
青岛天主教活动始于19世纪末。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占领胶澳地区,天主教势力也随之而入。1898年春,德路天后宫后面建起了第一处传教场所,发展教徒,开展宗教活动。1900年至1902年,德籍神父白明德在曲阜路购地修建了第一座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