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黑山堂区简介一黑山天主教堂是辽宁省西部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教堂之一,她座落在黑山县城北街坡高地之上,占地2万平方米,主体为哥特式建筑;,南北长45米,钟楼高46米,两侧塔楼高25米。建筑整体为青砖打磨,雕石预制,精细叠砌而成,严谨坚固,雄伟壮观。1988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主教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820年)传入黑山。当时,从关内来的李、丁、肖三姓人家,在小黑山(今黑山镇)落户传教。清道光3年(公元1823年),教友集资,在黑山城北购置12间民房,作为祈祷场所。光绪12年(公元1885年),因地方发展,教友增多,仅黑山城内的教友就有七百余人,原有的房舍已不能满足宗教活动需要。南满教区(时辖黑山堂区)委派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的兰氏、德氏二位神父赴黑山主持教务,并出资购地始建西式教堂一座。清光绪26年(1900年),教堂被义和团焚毁,教友被杀80余名,兰、德二位神父也为主殉道。清光绪32年(1906年),巴黎外方传教会的卫宗藩神父、梁亨利神父受命赴黑山重建教堂,堂名为圣母无染原罪堂,即今天的教堂。当时天主教黑山堂区共辖堂口7处,分别在黑山镇、拉拉屯、郑家窝铺、芳山镇、大曹屯、十字屯(时属北镇县)、双岗子(时属台安县)等地,共有教友2113人(男1067人、女1046人)。1885年黑山建立教会。开始,由法国的兰、德二位神父(法籍)管理教务;1906年改为卫宗藩神父(法籍)接任(1922年卫神父被祝圣为南满教区主教);1915年胡神父(法籍)继任本堂;1924念马显德神父任本堂;此后,张稚堂、费声远(法籍)、董镇东(法籍)神父先后主持黑山教务;1992年由锦州堂区代管;2000年白清峰神父、2004年林永亮神父任本堂。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黑山阻击战中,一发炮弹落入东侧塔楼之内,打断石阶3根,然而炮弹没有爆炸,实在是天主保佑啊!1950年,黑山堂区由姜神父和曲神父在拉拉屯代管黑山堂区教务。1953年后,黑山堂区神父出缺。1980起,教堂的房地产问题得以逐步解决;1992年5月3日正式恢复宗教活动;1995年5月成立天主教辽宁教区培训中心,在开展神学教育的同时,对信教群众进行实用技术培训;2004年黑山天主教堂修缮一新。2006年10月,黑山天主教堂举行建堂百年庆典;2007年8月成立天主教辽宁教区(黑山)献爱残疾人养老院,积极发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二黑山天主教堂(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二十八师指挥所)黑山天主教堂是辽宁省西部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教堂之一,座落于黑山县城北高坡之上。天主教堂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农历六月十二日,反对帝国主义入侵的义和团将其焚毁,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用“庚子赔款”中的3万元,重修天主教堂。教学由钟楼、圣堂等古典法式建筑组成,有“北方小巴黎圣母院”之称,辽沈战役黑山阻击战十纵二十八师战时指挥所就设在这里。1948年10月24日凌晨二点,二十八师营级以上干部100多人在这座大厅召开了一次战前动员大会,贺庆积师长传达了东总的作战命令,提出了“与黑山共存亡”的战斗口号。1988/1984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教堂占地2万多/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95平方米。主体为哥特式建筑,,南北长45米。钟楼高46米,两侧塔楼高25米。钟楼内有五层,有100多个队梯盘旋而上。登楼远眺,全城景色尽收眼底。在正门之前,左右各植槐树一株,长势茁壮,雄劲挺拔,荫郁苍翠,幽雅俊秀,使整个教堂显得更加庄严肃穆。建筑整体为青砖打磨、雕石预制、精细叠砌而成,严谨坚固,雄伟壮观,所用门窗框柱均以雕石镶嵌,雄浑得体,严谨坚固,前正门左右开侧门,门上建有三尖塔楼,犹如锥刺凌空。中间钟楼高耸蓝天,两旁衬以小塔各一,后连圣堂。圣堂高大宽敞,外墙附建砖方柱,门窗框角处,均用滚砖圆柱叠砌通顶,十分壮观。东北角处,附建一小堂房,青砖瓦顶,与整个建筑浑然一体。天主教亦称“罗马公教”或“加特力教”,是基督教的一派。教徒除崇拜天主(即上帝)和耶稣基督外,还尊玛丽娅为“圣母”。强调教徒必须服从教会权威,声称教士有受自天主的神秘权利,可以代表天主对人定罪和赦罪,并建有一整套极为森严的教阶制度。天主教于元代传入中国,以后中断。近代以来,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曾利用天主教做为侵略工具,于明朝万历年间,由意大利人玛窦东传进中国,至今已有400余年。天主教传入黑山,是在清嘉庆年间(公元1820年),从关内来了李、丁、肖三姓人在小黑山(今黑山镇内)落角,开始进行传教活动。当时黑山尚未设治,隶属于广宁(今北镇)。那时人也不多,又无固定场所,教友廖廖无几。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于黑山城内北侧(今黑山镇天宝胡同)购置几间民房,作为天主教堂(教徒举行宗教仪式,作礼拜
黑山天主教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