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陵
区
域
文
化
研
究
文化产业管理0801班
2010年11月22
规划目录:
第一章:概况(自然、人文、历史建制沿革)
第二章:历史文化(文化遗址、古建筑、碑刻)
第三章:民间文化(物质、非物质、风俗文艺)
第四章:自然景观(自然、人文)
第五章:关注企事业单位,民间文化组织,文化社区,专业组织社区
第六章:现代文化项目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自然环境
一、地质、地貌
高陵县位于关中盆地中部,处第四系固市凹陷与西安凹陷之间。地层属华北地区层,汾渭分区,渭河小区。地质构造简单,地表出露地层单一,全境地表均被第四系覆盖,局部地段有第三系出露。未见基底岩裸露。
(一)、地层
1、地表出露地层:全境地表仅出露第四系上更新统~全新统地层。上更新统上部为马栏组风积层,分布赵家村~张卜奉正塬及马家湾鹿苑塬,岩性为灰黄色疏松状垂直节理发育的砂质黄土,底部可见厚4~5米富含钙质结核的古壤层,厚度20~30米;下部为乾县组冲积层,分布仅在马家湾~渭河桥二级阶地底部局部出露,岩性为粘质砂土、砂质粘土及砂卵石层(未见底)。
2、井下地层:井下地层为上第三系中新统~第四系全新统。但渭河南北在沉积厚度、岩性、岩相上均有较大差异。
3、构造:本县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汾渭断陷渭河断陷区域,地表覆盖层深厚,基底隐状断层很多,主要有宝鸡~咸阳~渭南断层及泾阳~高陵~渭南断层组成一地垒式结构的构造形式。
(二)地貌
1、地貌类型
本县总面积294平方公里。大面积为泾渭河冲积平塬区(一级阶地),小面积为黄土残塬(二级阶地)及泾渭河道与河漫滩。泾渭河一级阶地在县境大面积分布,属关中冲积平塬的一部分。阶面平坦,高出河面5~20米。由全新统早期冲积层和底部粘质砂土、砂及砾石层组成,%左右。泾渭河二级阶地分布张卜、马家湾一带的奉正塬(白莽塬)与鹿苑塬(梁村塬)区,属残塬地貌。阶面微向河谷倾斜,高出河面20~30米,高出一级阶级3~12米。上部为更新统晚期风积黄土层,下总数晚更新统早期冲积砂、粉砂质粘土、卵石层。占全县总面积的14%左右。
2、地貌特征
全境自西北微向东南倾斜,~414米,相对高差56。5米。北部平川,偏南部为塬、滩。%~%的比例倾斜,中间有少量槽、碟洼地分布。塬地总体窄平,台升较低,略有起伏,%~3%比降倾斜。塬面上有条形沟,为水冲涮而成,各向塬的南、北向敞开。滩地总势低平,~360米,%~2%。
3、地貌变化
水土流失及工程地质现象为地貌变化的主要形式,分布黄土塬区的晚更新统晚期的风积黄土区。因风积黄土具有结构疏松、空隙度大、垂直节理发育、天然含水量低、易崩解、粘聚力小、抗剪、抗压强度低等特点。当遇水浸湿时体积迅速减小而发生形变(湿陷性)。~()之间,内磨擦角在21°~°(坡角大于30°者边坡稳定性变差)之间。
水土流失,由于晚更新统风积黄土的如上特点,加之关中盆地近期以来处于缓慢上升期,且上升速度南大于北,形成地面不平衡运动。因此,泾、渭河道不断向北侵蚀迁移。据县科委1985年调查,渭河道的北移速度为2米/年,因而不断在奉正塬、鹿苑塬南侧形成陡崖。另外,塬北一些冲沟也形成陡崖或陡斜坡,这些部位在流水的不断侵蚀下或遇水(如暴雨、雨季等)后,常会出现滑坡、崩塌、泻流等现象,造成水土流失及时建筑物、农田的破坏。
工程地质现象,在黄土塬区,由于水渠漏水,农田灌溉及地表、地下水的渗透,促使黄土湿陷,经常出现陷穴、裂缝、黄土漏斗等现象,尤以水渠两旁及机井附近最为发育。据县科委1985年调查,一般呈现椭圆形塌陷,长轴半径15~20米,个别长轴半径100米,深度在60~80公分,最深达1米。对建筑、兴修水利、农田灌溉等造成一定困难。
4、地表资源
地表粘土和泾渭河沿岸比较丰富的砂与砾石,是铺设道路和建筑材料的天然资源。
二、气候
高陵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区。冬夏季节长,春秋季节短,夏热、冬冷、春暖,秋凉,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本县地面温度与逐月空气温度基本一致,地面温度稍高于空气温度。月份里两种温度的差值以7月最大,1月最小,极端最高温度与极端低温度差值明显,℃。季节分配,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特点是高温期长,低温期短。℃,地温随深度的变化比气温低。
雨季始末表现:春汛时间较短,。夏汛始于7月上旬,止于下旬,,中旬小于25毫米;秋汛最早始于8月中旬,止于10月上旬,期间略有间歇,9月下旬不足25毫米。
高陵区域文化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