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师生之间的最佳距离不是“零”.doc


文档分类:IT计算机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师生之间的最佳距离不是“零距离”在新课程改革中,改善师生关系是其中的焦点之一。很多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加强对学生的关怀,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但在认识到“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的必要性后,一些教育工作者却误认为师生之间最佳的心理距离应该是“零距离”。其实,师生之间的交往也是属于人际交往的一种,保持适度的距离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这就好比欣赏一件艺术作品,离得太远必然看不清楚,离得太近则无法观赏到整体美,而且有可能因为其中的瑕疵而感到遗憾。而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去欣赏,才能被其整体的神韵、精妙的设计布局所吸引。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最融洽的关系,关键在于寻找这样一种最佳的距离,而不是“零距离”。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融洽程度和他们之间的密切程度并不是呈绝对的正比关系——交往越密切关系越融洽,而是呈曲线关系,即保持一定密切程度的人能形成最好的人际关系。任何人都需要一个独立的自我心理空间,让他们感到更安全和自在。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进去拿把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实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由此可见,任何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空间。这个自我空间一旦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中学里的学生大部分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既需要他人的关怀和爱护,同时也是极为敏感的,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他们在渴望别人欣赏和支持的同时,又希望能有自己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常常抱怨,教书育人的工作太难做了:管得严了,学生会有抵触情绪;管得松了,又起不到教育效果。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常常演变成“小偷和警察”的关系:学生会下意识地躲避老师的关注;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常常引起他们的反感,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襁褓中的婴儿;对学生过问太少,又让他们感到老师“冷漠无情”、“不关心他们”,最终导致师生关系渐渐疏远。这些都是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所导致的。师生交往如何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其实就是人际交往的艺术。笔者在此建议: 因“事”而异。批评学生时,尽量选择较远的物理距离。因为当学生受到批评时,他们的自我防御意识会增强,会需要一个较大的自我空间,相对较远的物理距离可以减少他们的焦虑和不安。反之,赞扬或鼓励学生时,则应选择较近的距离,辅之以动作语言。这样可以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心理交流,使赞扬和鼓励对他们的心理触动更大。因“人”而异。对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有些性格内向敏感的学生,渴望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老师可以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心和支持。言语上的关心和问候,课堂中关注的眼神,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被拉近。对于性格比较冲动活泼的学

师生之间的最佳距离不是“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19-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