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育家霍林姆林斯基说过:发现就有收获,只要是稍有点悟性的人,想得到收获不难,难就难在不能及时的发现。发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发现自己的短处,亡羊补牢。最近的一次学区教委组织的优质课评选活动中发生在本人身边的一些小故事令人深思,值得推敲。本人在执教《水上飞机》一课时,因为要参赛,学校委派骨干教师马虹鹃和王建萍为我指导,试讲一堂课下来,说实话,因为课是我设计的。而且自我感觉良好,学生的课堂表现也不错,谁知下来后,两位老师却毫不避讳的指出了不少瑕疵:1、课前导语没有,没有突现小课题研究。出课突然,造成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2、教师语言过于随便,重复罗嗦,废话太多,不够精练,交代不清,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觉。3、在“读为先”还是“读为后”之间也产生了分歧,争执不休。4、甚至在试讲练习过程中,竟然打断我的讲解,当着学生的面,进行指导,最后竟然把学生全部带出教室,令人尴尬。这些做法,在当时确实令人费解,这无疑是给我自信的欲火上浇了一盆凉水,直到冷静下来,我们三人平心静气的重新讨论并拿出一整套设计方案后,才觉得自身确有不足之处,整个设计,推情合理,天衣无缝,令人钦佩。针对以上四个问题做了以下指导。1、课前导语重新安排,甚至每一句话都反复推敲,斟酌,结合自己的形体语言,流利的表达和质疑。实践证明,确实有效,效果甚佳。2、对课文讲解过程中的每一句话都要求简洁、明了、准确,交代清楚,对学生的评价做到肯切、干净利落而不失新鲜。这都是两位教师提议一句,推敲一句。写一句,体会一句。整个过程下来,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在最后的讲课竞赛过程中,我始终把握自己的语言,受到了评课老师的一直好评。3、在“读为先”还是“读为后”这个问题上,我还是保留自己的意见。我想正如评课老师说的,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学生会有学生的体会和理解,教师只是根据学生的反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做以指导,我赞赏这一观点。4、至于在讲解时打断老师的讲解这一现象,在当时是有必要的,发现问题,就地解决,这也体现了指导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通过阅读、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那是一种收获,通过别人的发现而使自己有所发展,这不止是一种收获,更是一种享受,终生受用。课程改革,就是要在教学第一线,在教师不断的发现与被发现的撞击,自觉与不自觉的反思,交流与探索的互进之间发生了变化,得到了升华。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