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不只是口号站前路小学舒乐现在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既然把德育放在首位,便可见德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中国人善于玩文字游戏,因此也善于编纂口号和誓言,比如“保卫祖国”、“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然而,德育却不只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口号,不只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宣言,德育更应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进课堂的点点滴滴。我作为一名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就从少先队员入队这件事情说起。一年级上学期10月份便要挑选第一批的少先队员,可是当我问学生红领巾是什么的时候,台下却是一片安静,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都答不上来。当我告诉他们,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时,面对的却是一片茫然的眼神。当我宣布那15名第一批入队的名单时,我清晰地感觉到孩子们仅仅是为了选上而雀跃,至于被选上什么他们并不关心,“少先队员”这个称呼对于他们来说形式多于实质。在入队仪式上,当孩子们举起小拳头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我却感觉到悲凉:这样的宣誓意义何在?“共产主义”是什么?又该如何去奋斗呢?上一个世纪的口号又如何在这个时代的孩子心中引起共鸣?这件事引起了我对于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思考,中小学德育工作从内容到形式仍有诸多偏颇之处。如脱离少年儿童实际,口号式的东西多,抽象的大道理多,而基础性的教育则太少,因而,在这一代少年儿童中不少出现了诸如与人为善、孝敬父母、勤劳俭朴、热爱劳动等意识十分淡薄的缺陷。我想,“德育”这个大而重的工程,应该细化为生活,溶解进课堂。“热爱劳动”是一句从上世纪喊到这个世纪的口号,但是在如何让孩子热爱劳动的事情上,过去的教师为了让学生爱劳动,知道劳动的必要,就让劳动不好的学生罚扫地,罚大扫除,学生若犯了其他的错误也是动辄罚他们劳动,老师们这样动机纯良做却取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学生们更加地不爱劳动了。在一次校本教研中,一位教师提出,应该把劳动当作一种奖励而不是惩罚,这样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我听了以后大有感触,马上实践于日常教育中,果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孩子们劳动积极性空前并引以为荣。因此,比喊出“热爱劳动”这一口号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更有效的教育,如何让孩子真正地热爱。“讲文明,懂礼貌”也是一句老口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身上我却看到得甚少。学生不知道见到老师要问好,放学时也要在家长的提醒下才知道要和老师道别,和他人甚至是长辈说话极少有称呼,有文明礼貌用语,说的话全是祈使句,充斥的全是命令的语气。看到这样的现象我深深感觉到德育的必要性,也感觉到了任务的艰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虽然没有语文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得天独厚,但是新课程的教科书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素材,因此,我利用课堂上的一切机会向学生们进行德育教育,并尽量做到“润物细无声”,尽量迎合
德育不只是口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