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化底蕴上海文化底蕴论闽文化底蕴与福建的文化旅游篇一:福建文化底蕴论闽文化底蕴与福建的文化旅游王荣国摘要:文化旅游是凭借旅游景点与节目的安排来营造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感官游乐的方式”追寻深藏于旅游景点与节目中的文化底蕴。各景点从不同侧面表现共同文化主题,对旅游者所产生的吸引力超过单个景点的数学总和。文章以福建为个案,指出福建的文化旅游只有从“闽文化”入手,以古越文化、宋八闽文化和闽南、闽东、客家等区域文化,以及儒家、佛教、茶等专题文化的旅游形式,多角度地展示其丰富的底蕴,才能形成其特色。关键词:福建;文化旅游;文化底蕴;闽文化福建的文化旅游只有从“闽文化”入手,展示其丰富深厚的底蕴,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通过发展文化旅游来展示“闽文化”,应该由多角度楔入。现试陈管见。一近年来,“三国旅游线”以其独特性而吸引了大批游客。这固然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三国演义》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我以为,更主要的在于旅游业的经营者抓住中国某一时段的历史与文化的积淀,通过精心编织线路,向旅游者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三国旅游线”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抓住福建历史上富有特色的某一时期的文化,挖掘其名胜古迹所蕴含的“文化”内蕴,能够更好地吸引旅游者。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汉族人闽开发较晚,但在其文化阶发展中也曾经有过辉煌的篇章,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这就是两宋的“八闽文化”。唐以后,伴随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文化中心也随之南移。朱熹说:“天旋地转,闽浙反居天下之中。”两宋时期,八闽文化空前繁荣,在各个领域都有文化巨匠出现:儒学领域,杨时开创的“二程”理学“道南系”,经罗从彦、、洛、关三学派并称的“闽学”,闽学是当时中国儒学的高峰。文学领域,杨亿是“西昆体”诗派的创立者之一,柳永首创慢曲长调,严羽著《沧浪诗话》,张元干、刘克庄等则是名重一时的诗词家。艺术领域,陈旸是音乐理论宫廷雅乐派的代表。蔡襄、章友直是著名的书法家。黄齐、惠崇、郑思肖是名闻于世的画家。史学领域,郑樵、袁枢都是著名的史学家,前者著《通志》,为不朽的史学巨著,后者著《通鉴纪事本末》,开创史书的新体例——纪事本末体。科学技术领域,苏颂在天文学方面富有成就,宋慈所著的《洗冤录》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著作,曾公亮则是兵器专家„„真可谓是群星灿灿!时人曰:“今世言衣冠文物之盛。必称七闽。”在建筑领域,泉州洛阳桥、安平桥的建筑技术()成就,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所罕见的。出版业也引人注目,建阳麻沙书坊是当时中国出版业三大中心之一。同时,由于泉州港国际贸易的兴盛,福建成了当时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外来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由此传入福建,至今泉州仍保留有伊斯兰教的清净寺、印度教寺院遗迹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两宋的“八闽文化”代表了当时中。至今闽北、闽中以及闽东南沿海仍大量保留体现宋八闽文化成就的名胜古迹。笔者认为,福建两宋的名胜古迹是八闽文化的载体,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以宋“八闽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富有开发潜力与个性特色,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福建省旅游部门进行系统的研究、规划与开发,把它推向市场,使旅游者在游览中,感受到两宋“八闽文化”的博大内蕴与深潜的韵致,从另一时空侧向了解中国文化。福建历史上的古越族文化与近代文化也富有特色。古越族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汉族相比较,文化面貌不同:中原人使用“孤立语”,福建古越人使用“胶着语”,据语言学研究,“闽”就是“胶着语”,读作“弥麟”;中原人以龙为图腾,福建古越族以蛇为图腾;中原人束发,福建的古越族“断发纹身”;中原人住半穴地式建筑或地面建筑,福建古越族居住干栏式建筑并实行悬棺葬,善于造舟与驾舟水斗等。虽历尽沧桑,福建的古越族文化仍以不同形式留存下来,如福州屏山越王城遗迹、浦城汉阳城遗址、武夷船棺、平和三平的崇蛇习俗、长汀的蛇王菩萨信仰、蛇郎君的传说、白马三郎(闽越王郢的第三子)信仰与白马庙等。另外,崇安汉城遗址,闽侯县昙石山遗址、华安仙字潭仙字摩崖题刻也都与古越族有相当密切的关系。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史籍中有关古越人的记载具有神秘色彩,因而古越人给后人留下了一连串的谜。如何使这种“谜”转化为对古越文化旅游探寻的诱惑力?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探讨的。古越文化之旅如果经营开发得当,理应拥有它的客源。由于都市生活紧张,当代人追求返扑归真,在古越文化之旅中,其紧张的神经随着对遥远古代的遐想必能得到舒张。近代中国,列强环逼。一方面,清政府丧权辱等条约;另一方面,不甘沉沦的中国人则顽强抗争,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在近代受外侮较深,同时也是开风气之先的省份之一。近代福建涌现出了林则徐、严复、林旭、林白水、林觉民等为救国救民而努力探寻与献身的先进知识分子。这些名人故居与史迹大多还保留着。此
福建文化底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