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400年前有个“乌托邦”:财产共有教育免费何心隐创立“聚和堂”,后因不容于世被害曾一度热卖的武侠小说《飞云惊澜录》中,描写了一个在明朝时期与锦衣卫和蒙古势力抗衡的神秘江湖组织“聚和堂”。 13日,记者从江西师大江右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了解到,今年8月份,他们在整理与发掘江西文化资源过程中,惊奇地发现明朝时期真的出现过“聚和堂”这个组织,这个组织就诞生在江西省永丰县梁坊村,其创始人何心隐与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莫尔基本上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聚和堂”所实践的,正是一个“乌托邦”的社会——推行财产共有、免费进行教育、个体小农经济实行合作化经营。那么,“聚和堂”究竟是怎样一个社会结构模式?为何会出现在江西永丰?后来又是怎样湮灭的?为此,记者特赴江西永丰进行了实地采访,为读者揭开“聚和堂”的神秘面纱——破败的永丰梁坊村学者翻看梁坊村族谱梁坊村山清水秀村民家中珍藏的梁夫山文集(孤本)何心隐后代 ●兴起儒学大师创“聚和堂”进行改造社会试验据江右思想文化研究中心郑小江教授介绍,儒学作为官学,其地位与发展脉络一直保持到了明朝中期。到了明代中后叶,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新兴的市民阶层开始形成。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属于上层建筑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此时儒学开始呈露出由庙堂走向民间,由经院之学而向平民化、通俗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的迹象。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儒家学说的学习者也不再痴迷科举,而是开始走上社会,以实际行动来实践自己的儒学理论。何心隐提出“泛亲论”在家乡试行“空想”何心隐就是其中的代表,据永丰人物志记载,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当时何心隐30岁,在参加科举考试中,何心隐取得了江西省会试的第一名。本来何心隐的仕途一片光明,但是他出人意料地放弃了当官的机会,而是师从走向平民化的儒学大师颜钧,并接受了颜钧平民化、通俗化的儒学理论。后来何心隐发展了颜钧的平民化儒学理论,提出了“泛亲论”的儒学观点,认为人不仅仅表现为君臣之尊,而是尊一切可尊,人应该是相互尊重平等的关系。为了实践上述思想,何心隐以家乡梁坊村为基地,试行他的一套空想,建立“聚和堂”,进行改造社会的试验。何心隐将家中财产拿到“聚和堂”分割郑小江教授认为,“聚和堂”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聚和堂”是中国明代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带来的思想意识变化的产物,体现了当时的时代变化的一个特征。那么“聚和堂”为什么会出现在江西的永丰,而不是出现在其他的地方?郑小江分析认为,这是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在明代中后期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有了新的市民阶层,但是农业经济依然占据统治地位,农民依然是主流人群,而永丰地肥水美,适合了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所以这里的老百姓很富庶,经济地位可与现今的浙江杭州、江苏南京相媲美。显然,筹建“聚和堂”本身是要投入很多财产的,据永丰人物志记载,何心隐在创建“聚和堂”时,将家里所有的财产拿到“聚和堂”进行公有化分割,而他家是十分富有的。●揭秘财产共有教育免费成员无身份家庭差异郑小江介绍,何心隐创建的“聚和堂”推行财产共有,教育是义务免费的,颇具空想社会主义色彩,因此也被后人称为400年前中国大地上进行的一次乌托邦试验。如在“聚和堂”的社会组织方面,何心隐要求破除一般的身份与家庭的差异,在“聚和堂”建立起一种超越身份与家庭的平等师友关系,如此一来,士、农、工、商就没有了身份的
我的家乡,中国的“乌托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