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桃花源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桃源春色唐大柏摄 1600多年前,陶渊明不曾想到,《桃花源记》短短500余字,却给世人留下了千年遐想。 东晋诗人陶渊明是否立于船头,在山重水复间寻访武陵渔人偶然闯入的桃源仙境?桃花源,到底是中国式的“绿野仙踪”还是诗人所见真实境界?是空幻?是理想?还是尘世净土?陶渊明与桃花源 自古文人大多喜山乐水,陶渊明也具有这一雅好,加之仕途多艰,便更乐意寄情山水,寻找慰藉。有人认为,他到过桃花源。 也有人认为,他笔下的桃花源只是梦幻之地。当年诗人所处的时代,政治黑暗、战乱不断,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他在幻想里营造一方人间净土。这也是多年来,人们翻阅史册文献,却难以找到陶渊明是否到过桃花源的记录的原因。 还有人认为,现实的桃花源加上心中的桃花,融合成了诗人笔下的桃花源。 41岁那年,陶渊明任彭泽县令仅80余天,便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去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卸下精神的负累,用超脱后的平和书写风韵人生,开创了中华艺苑一个全新的诗派——田园诗派。他与温良贤淑的夫人翟氏一起,安贫乐道,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 久而久之,一个远离兵燹、没有世俗黑暗的理想世界——世外桃源逐渐在诗人心中成形。诗人借桃花源景,寄托个人理想,替自己、替天下文人,也替所有崇尚乡野田园的世人勾勒了一个“乌托邦”。不辨仙源何处寻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桃花源最好的推荐词。桃花源之争,多年前就已拉开帷幕。 全国有30多个地方争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其中备受关注的“桃花源”有湖南常德、重庆大酉洞、江西九江星子县、湖北十堰竹山县、江苏连云港宿城乡、安徽黟县等。各地均拿出证据佐证。时至今日,探求正源之风方兴未艾。 在重庆,当地人认定大酉洞景况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记》所记录的胜地。当地还翻出史志来证明。清《酉阳州志》称大酉洞“与陶渊明桃花源者,毫厘不爽”。清《四川通志》也说:“酉阳汉属武陵郡之迁陵地,渔郎所问之津,安知不在于此?惟晋永嘉之后,地没蛮僚;自宋及明,又世为土司地,名儒硕彦,游迹罕至,故文献无征,不能正名为桃源耳。” 江西九江星子是陶渊明的故乡,也认定自己为《桃花源记》创作原型所在地。那里广植桃树,峰岭绵亘,青山叠翠,田园如画。当地桃花源现为星子县隘口镇庐山垄村,居住着陶、康等九姓千余村民,其中不少便是陶公后代。 常德的桃花源是最被认同的地方之一。《辞海》如此注解“桃花源”:东晋陶渊明作《桃花源记》中的世外理想社会;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桃源山”的注解如是: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面临沅江,下有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白马洞,相传是东晋陶渊明所记桃花源的遗址。 湖南桃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兆元认为,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是在陶渊明的梦境里,一个便是在常德的桃花源。常德桃花源被认为是诗人笔下的桃花源,原因有很多。陶渊明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江西与湖南为近邻。那里古名就是武陵,能避秦乱。考古专家还曾在桃源境内的白鳞洲发现了距今6000年以上文明史的周家岗遗址,挖掘到许多石斧、鱼钩等,说明这里很早以前就有渔民作业。 而对于常德桃花源是否名正言顺,争论的焦点大多集中在“
寻觅桃花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