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学生人文地理素养的提升安义中学陈淑娟摘要:新课标下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已经成为地理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地理课程富含人文教育资源,对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上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条件,挖掘地理课程中的情感因素,通过良好的地理教学渠道,以促成学生的“情感、态度、意识、行为”等人文地理素养的全面提升。关键词:学习兴趣情感态度地理价值观人文地理素养引言:地理作为一门自然与人文并重的学科,教学不仅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地理素养,还应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人文地理素养教育的重任。但是由于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偏差,这种思想在我们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并没有得到重视和体现,使得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水平普遍较差。值得庆幸的是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已将提高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时它也是普通高中地理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什么是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呢?主要是指学生经过地理教学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它由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素构成。地理素养是个体的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也是现代公民的一种必备素质,更是国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该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此作一些探讨。一、挖掘地理课程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喜好的情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驱动学生自主地学、努力地学,可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关键。心理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分为“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两种,当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学习者往往会将学忆库”里。因此,地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地理教学情境,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他们从“怕学”到“好学”再到“乐学”,以发挥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就是好奇心强,可塑性好,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周密策划每一堂地理课,添加一些有趣的问题,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引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渴望,从而顺势引入正题。比如上“洋流”这一小节,在讲述风海流的时候,就可引入“当年,航海家哥伦布在西印度群岛做了标志的椰子壳扔入大海,后来居然在法国的比斯开湾被发现”的这一故事。并设置疑问,诱发学生主动思考:这是怎么回事?在分析补偿流时,可设置疑问:“为什么在秘鲁附近能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渔场?”在介绍密度流时,又可以利用“在二战之时,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了大西洋与地中海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德国潜艇却能自由出入此海峡,袭击英国战舰,致使英国蒙受巨大的损失”这一事件,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无穷奥妙和现实意义,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又何愁他们不乐意好学地理呢? ,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的距离。在学生的观念中地理是一门抽象的、枯燥的、难懂的又没有什么用的学科。但事实上,地理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的科学,是一门与社会现实关联性很强的学科。一切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都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将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乡土地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时政热点等地理素材引入地理课堂中,就很容易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的距离。比如讲“
新课标下学生人文地理素养的提升 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