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策略.doc新课标下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策略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强调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一、把非纸质资源引入课堂,丰富课堂内容这里所说的非纸质资源,主要包括现代的电子资源(如音像、网络等)、人本资源(学生、教师的语言交流等)、自然资源(大自然景观)、社会资源(风俗民俗、家庭、社会、学校生活等)。许多事实说明,大胆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资源,能使语文课堂气氛活跃、内容丰富,学生积极主动,从而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请看下面几组镜头。在语文课上,教师打开《百家讲坛》视频,先后播放于丹主讲的《庄子》“熟悉你自己”、《论语》“理想之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凝神专注的程度远远超于平时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把专家的讲座视频播放给学生看,那种名人效应、权威效应是语文教师替代不了的。把新颖而有学习指导作用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缓解视觉疲劳,更能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这对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是大有裨益的。某教室里,一位教师在讲台前如痴如醉地吟诵着诗仙李白的《将进酒》,伴随着擅长口琴的学生吹起那悠扬的乐曲,时而昂扬激荡,时而洒脱狂放,声音抑扬顿挫,学生如同进入梦境般,与教师一起陶醉其中。可见,语文课不能仅仅停留在书面文字或图解上,说学逗唱、琴棋书画这些综合艺术都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引进课堂资源的一种手段。上述事例,如果使用录音朗读或音频朗诵,都是不能取代教师的朗读的。因为现场朗读是一种情感交流,是一种氛围的营造,任何录音录像的示范朗读都达不到这种效果。素养的本义就是平日的修养。由此可见,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实质上是一个动态修炼的生成过程。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能让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讲解。其实,语言运用也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无数次的反复练习和实践。有位心理学家说得好:'‘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时的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为主,实行“三少三多”。"三少”指教师少问、少讲、少演,“三多”指学生多读、多写、多练。这就要求学生在读、写、练方面的时间要多些,教师活动的时间要相对少些。二、让课堂成为学生体验和锻炼的天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事实说明,形式多样的课堂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体验和锻炼的天堂,让学生在锻炼中收获成功。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也不是教师问出来的,更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获得的。现在,我转变了观念,每周带学生去阅览室上一次阅读课,然后让学生自由阅读,回来后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收获并写下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甚至是创造能力。成功的体验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体验课文的情感,尝试获得成功的快乐。可把学生每学期所写的作文打印出来,编
新课标下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