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鼓励学生对混合后物质的变化结果作出猜想、对分离沙和豆子提出自己的合理化方法;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进行一些物质之间混合及观察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经历对“沙与豆子以及其他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变化”的猜想过程。经历用放大镜对沙和豆子两种物质混合前后的对比观察过程。经历对分离沙和豆子提出自己的合理化方法的过程。经历选择并制作简单且合适的筛子分离沙和豆子的操作过程。经历对水和油(或其他两种物质)混合的对比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对比观察活动中,学习混合和分离物质的简单操作方法,获得对“混合物”以及“有些物质混合后,特性不发生变化”的初步认识。【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用:(1)沙和豆子混合分离活动——放大镜、透明杯子、豆子、干沙、筷子、筛子(包括不同孔距的筛网)、白纸、记录纸等;(2)其他物质混合活动——试管、滴管、水、油等。【教学过程1】(以对比观察的探究过程为逻辑结构) 。(1)出示沙与豆子,猜想:沙与豆子混合以后,它们会发生变化吗? (2)讨论:沙与豆子在哪些方面可能不会发生变化,在哪些方面可能会发生变化? (3)讨论:怎样才能观察到它们在这些方面是否发生变化? (4)交流指导,形成共识:混合前需要观察、混合后需要分离再观察。(5)根据观察项目,用放大镜观察沙与豆子特征,并简单记录。(6)讨论:怎样混合沙与豆子? (7)混合沙与豆子的活动。 。(1)讨论交流分离沙与豆子的方法。(2)评价:哪种方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3)选择并制作简单的筛子,并进行分离活动。(4)观察分离后的沙与豆子的相应特征。(5)交流:沙与豆子在混合前后的变化。(6)小结: 虽然沙和豆子混合前后有细微的变化,但沙仍称为沙,豆子仍称为豆子,它们的本质并没有变化。观察到“没有变化”与观察到“发生了变化”同样重要。 。(1)提供若干组物质,对比观察物质在混合前后的变化。(2)交流活动。(3)小结:混合物的主要特征。【教学过程2】(以教材内容编排为逻辑结构) 。(1)用放大镜观察沙与豆子外部特征。(2)交流观察特征。(3)猜想:沙与豆子混合以后会怎样? (4)讨论:怎样混合沙与豆子? (5)混合沙与豆子的活动。(6)问题:怎样检查沙与豆子混合以后发生的变化? 。(1)讨论:用什么方法来分离沙与豆子? (2)讨论:怎样用筛子分离沙与豆子? (3)制作一个自己的筛子。(4)用筛子分离沙与豆子。(5)观察分离以后的沙与豆子的特征。(6)分析沙与豆子在混合前后是否发生变化? (1)分组观察油与水混合后的现象。(2)交流观察事实。 。(1)混合物的主要特征。(2)观察到“没有变化”与观察到“发生了变化”同样重要。 第一课时混合身边的物质(一) 单元一单元课题混合身边的物质(一)学生起点观察沙和豆子的混合物,学生的猜测和判断都可能是对的,本课主要是学习观察物质混合物与分离的方法和程序,所以学生的猜测并不重要,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观察事实,寻找证据教学目标 ,知道物质混合物后,有的不发生变化,有的发生变化 ,分析观察的事实课前准备学生:每小组沙和豆子,50ml和100ml烧杯各1只、放大镜教师:油和水时间教学过程设计说明5一、学习交流活动关于混合,我们都知道什么(可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各方面去体会利用学生各方面的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17二、初步探究 ,请孩子们猜测:锦囊里面包着什么(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手去摸鼻子,从气味中发现什么线索……最后他们大胆猜测……) ,说说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搅拌活动 ,并检查沙和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小组讨论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为了让学生体验猜测与事实的关系发挥学生的能力,可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混合身边的物质(二) 【教学目标】 ;鼓励学生对混合后物质的变化及现象进行描述、对产生的现象进行尝试性的解释;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进行日常生活中的混合物的调查。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
混合身边的物质(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