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4语文课如何唤醒学生心觉.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4语文课如何唤醒学生“心觉”刘晓娟【摘要】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体验,只有拥有感动的教学,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首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才能引起心灵的共鸣,将作品的艺术情思和形象再现给学生。其次是唤醒学生的“心觉”,美育的渗透就是语文教师去引导学生对文学形象、意境进行审美再现。再次,教材的内容常常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构建课文与生活的桥梁,使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勾连起来,这是让学生感动的关键。【关键词】感动自己心觉生活感动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而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这一情感体验,它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而出的火花,只有拥有感动的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教学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文本让学生感动呢?一、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所谓感动,就是思想上和情感上的认同,就是心灵之弦的共鸣。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文学意境本身就是促使学生产生这种认同、共鸣的很好的“召唤结构”,但由于这种“召唤结构”蕴蓄在字里行间,文学审美经验不足的学生不易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营造另一个可闻可感的“召唤结构”,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此来感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心如枯井,冷漠无情,只知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传达”作者的感情,非但引不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之感。所以要让学生动情,教师必须先动情。在课堂上我可能是大义凛然的闻一多,也可能是充满悔意的小弗郎士,也可能是浪漫奔放的李白,也可能是忧国忧民的杜甫。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中,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将作品的艺术情思、艺术形象再现给学生时,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这时无声的铅字就成了有声有形的、可闻可感的动情音符。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以情动人的文章很多,在营造特定的情境氛围的基础上,我常采用的方法是有表情的美读,情动于衷而形显与外,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加任何掩饰地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二、关键是唤醒学生的“心觉”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动是一种想像的产物,审美想像可以说是为审美主体在美感世界里遨游插上了翅膀。黑格尔说“人类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像”。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具备通过语言文字而幻化出完整形象的审美想像能力,甚至使学生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身、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就是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固然要运用声音来调动学生的听觉,通过画面来调动学生的视觉,但必须要唤醒学生的“心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像,使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按各自的审美标准,对作品所塑造的文学形象、文学意境进行审美再现,从而产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审美感动。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充溢着诗情画意的美文,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景物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但学生大脑中所产生的意象决不应仅仅限于作者的直接描绘。教师应调动学生在作品意象的激发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意象进行发散和补充,这样,文学欣赏过程才算完成,学生也才能真正体验到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才会由衷地为美的景物所感动。三、构建课文与生活的桥梁

24语文课如何唤醒学生心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0640105
  • 文件大小25 KB
  • 时间2019-03-08
最近更新